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早教吧育儿分享频道 --> 教育 --> 家庭教育 --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孩子的将来和小时候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育儿网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作为父母的你,可是非读不可哦。究竟这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一一来看吧!!!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习——内在的财富》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记录在了自传当中。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花了整整15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建议四:要求孩子礼貌待客。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

礼貌待客的礼节有:

1.迎客

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递接物品要用双手。

2.交谈

教育孩子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不要拘谨,让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3.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后说“再见”、“有空常来”。

4. 做客

做客的时候要让孩子保持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没有讲礼貌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这种强迫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从小就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貌,你去别人家里时也希望受到别人的热情欢迎呀!”这样,让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他的礼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

建议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包莉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杰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作为礼物。有一次, 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都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建议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他把自己的几个十来岁的孩子都带了去。刚吃完饭,就有孩子对丰子恺先生提出要先回家。丰子恺先生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的不敬。”孩子们听了丰子恺先生的话,都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请客吃饭中,孩子们个个争当好客的主人。

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3种习惯 爱心

对好人仁慈比对富人仁慈更有益。——西塞罗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狄更斯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取代正义。——亨·乔治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呢?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说过的彬彬,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建议一: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建议二:移情训练。

爱心培养还需要移情训练,可以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我们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这样,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5岁的倩倩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妈妈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倩倩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她看了看妈妈,妈妈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倩倩。于是,倩倩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了马路。

走到马路对面后,老爷爷十分感谢倩倩,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妈妈对倩倩说:“倩倩,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小倩倩高兴地回答道:“老爷爷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妈妈?”

妈妈微笑地点点头。

可见,从小的移情训练已经使倩倩对他人有一种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爱心的来源。

建议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父母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

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在马克思不太宽敞的家中,就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猫、狗等。马克思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建议四: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我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要学会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隐藏生活的艰难,而是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建议五: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许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家里的情况根本不告诉孩子,也根本就不会让孩子去做事情。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只看中孩子的分数,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2004年“三八”节的时候,柴洁心老师曾经做了个试验。她让小区里几个孩子想办法给母亲过节。孩子们决定给母亲送上一杯浓浓的、甜甜的糖水,让妈妈们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柴洁心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

一个孩子说:“那天,我早早就等着妈妈下班,一听到她下班的脚步声,我就跑上前去,给她递上浓浓的、甜甜的糖水。妈妈一饮而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还亲了我一口!”

另一个孩子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幸运。我跟你一样,早早作好了准备,果然妈妈一见到我,就说:‘这是干吗?你少来这套,得几个100分比什么不好?’ 第三个孩子说:“我妈妈的脸,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来的。她说:‘傻丫头!你到底搁了多少糖啊?’”

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要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爱。其他两位妈妈都忘记了应该向孩子索取一些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们会想,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成绩。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过问了,他们会变成不懂爱、不会爱的冷漠的人。”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让孩子去爱他人,同时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爱,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更有爱心。

建议六: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导孩子。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关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往往会感觉失落。更重要的,他对父母教育自己要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判断。这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4种习惯 乐观

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

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罗莎·卢森堡

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能视为是暂时的。

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每个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有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呢?

建议一: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乐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乐乐回来时,就发现乐乐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 “乐乐,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乐乐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乐乐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乐乐。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乐乐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乐乐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乐乐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建议二:父母要做个乐观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家长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奋发向上,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而不要对孩子说:“该死的,妈妈今天又要加班去。”

不管怎样向孩子说明你的情况,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给孩子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当你向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如果你对孩子说:“该死的,妈妈今天又要加班去。”孩子会觉得你是不愿意加班而不得不去,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阴影。

建议三: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建议四:要求孩子礼貌待客。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

礼貌待客的礼节有:

1.迎客

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递接物品要用双手。

2.交谈

教育孩子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不要拘谨,让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3.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后说“再见”、“有空常来”。

4. 做客

做客的时候要让孩子保持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没有讲礼貌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这种强迫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从小就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貌,你去别人家里时也希望受到别人的热情欢迎呀!”这样,让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他的礼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

建议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包莉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杰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作为礼物。有一次, 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都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建议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他把自己的几个十来岁的孩子都带了去。刚吃完饭,就有孩子对丰子恺先生提出要先回家。丰子恺先生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的不敬。”孩子们听了丰子恺先生的话,都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请客吃饭中,孩子们个个争当好客的主人。

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建议三:培养孩子注重个人礼仪。

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强调注重个人礼仪的重要性,父母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注重个人礼仪。

1.仪容仪表

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2.行为举止

目标就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态

教育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与人交往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4.言谈措辞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要求孩子做到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语言,简洁得体,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啰嗦重复。

父母向孩子强调文明礼貌的常识时,不要用教训、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若出现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求孩子做到行为文明,如,和人见面时主动打招呼、和别人说话时专心、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

第2种习惯 礼貌(1)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一位妈妈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了学习上的佼佼者,惟一不足的是,孩子从小就不修边幅。但是,这并不妨碍妈妈为他而自豪。孩子从小就是个学习尖子,不仅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而且在学校里自己补习英语,计划去国外留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孩子顺利地通过了托福考试和GMAT考试。 就在面试合格,各项手续也顺利办下来,只等签证就可以实现他的留学梦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那天,妈妈陪着孩子去办理签证,孩子的心情非常激动。当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孩子高兴地站了起来,站起来的同时,孩子不自觉地咳了一声,同时往墙角吐了一口痰。这个细小的动作被细心的秘书小姐看到了。秘书小姐走进办公室,在一位官员模样的人耳边轻声地说了几句话。 当这位孩子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那位官员对他说:“对不起,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成绩和能力虽然都非常优秀,但是,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些欠缺,我们不能给您签证。” “综合素质?”这位孩子有些意外。 官员说:“是的,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成绩和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综合素质是更加重要的,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我们非常注重这项考核,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因为综合素质考核通不过而得不到签证的。” 这位孩子有些沮丧地出来了,而妈妈这时已经明白,孩子之所以没有得到签证,因为他刚才的行为太不文明了。

讲究礼貌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可缺少的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明智的和有礼貌的人们,他们特别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言语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性。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比较受人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有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长则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都是误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礼仪需要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可见,文明礼貌始终是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呢?

建议一: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应该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并给孩子做出榜样。

7岁的明明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聪明的妈妈没有当场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因为她知道批评和指责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不礼貌的。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在客人离去后,妈妈把孩子叫到身边,温和地对他说:“明明,妈妈发现你对刘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这是不对的。当叔叔送礼物给你的时候,你应该说‘谢谢叔叔’,你说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说:“哦,我忘记了,对不起,妈妈,我下次会注意的。”这样,妈妈通过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在处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妈妈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妈妈发现4岁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贝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4岁的贝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贝贝,我代贝贝谢谢您!”4岁的贝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表示礼貌,于是奶声奶气地说:“贝贝也谢谢阿姨!”

同样是提醒孩子讲礼貌,两位妈妈都没有当场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运用礼貌的方法来提醒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了运用礼貌的好处。可见,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使用文明的语言,在家庭中不要讲粗话、脏话,家人之间多使用礼貌用语,说话要和气。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建议二: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首先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

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很不恭。班主任老师联系了孩子的妈妈,没想到他的妈妈却对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班主任老师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这个孩子要讲礼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孩子的家里去家访。开门迎接老师的是孩子的父亲,班主任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的母亲在哪里,孩子的父亲则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班主任老师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讲礼貌的根本原因!

父亲如此当着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顾有外人在场,孩子怎么可能讲礼貌呢?班主任老师非常愤怒,当着孩子,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后来学会了尊重妻子,不讲粗话。这个孩子也越来越礼貌了。

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孩子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或少接触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同学来往;也可以和教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还可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取得联系,一起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建议三:培养孩子注重个人礼仪。

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强调注重个人礼仪的重要性,父母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注重个人礼仪。

1.仪容仪表

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2.行为举止

目标就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态

教育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与人交往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4.言谈措辞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要求孩子做到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语言,简洁得体,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啰嗦重复。

父母向孩子强调文明礼貌的常识时,不要用教训、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若出现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求孩子做到行为文明,如,和人见面时主动打招呼、和别人说话时专心、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

建议二: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负责任。告诉孩子,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的。

宋庆龄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有一次,父母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 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可见,宋庆龄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就应该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认真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就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也应该留有余地,不要轻易夸下海口。这样,孩子在答应别人时,就会有章可循,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进行诚信品质教育需要父母借助实例、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诚信会带来什么恶果,诚信会有什么收获。

在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10岁的汉森正在与小朋友在家门口的空地上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汉森将球掷到了邻居的汽车上,把车窗玻璃打坏了。 其他小朋友见闯了祸,都吓得逃回了家。汉森呆呆地站立了一会儿,决定亲自登门承认错误。刚搬来的邻居原谅了汉森,但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汉森的父母。当晚,汉森向父亲表示,他愿意将替人送报纸储蓄起来的钱赔偿邻居的损失。 第二天,汉森在父亲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邻居家的门,表示自己愿意赔偿。邻居听了汉森的话,笑着说:“好吧,你如此诚信,又愿意承担责任,我不但不要你赔偿,还乐意将这辆汽车送给你作为奖赏,反正这辆汽车我也打算弃掉了。” 由于汉森年纪还小,不能开车,所以这辆汽车暂时由他父亲保管着。不过,汉森已经请人修理好了车窗,经常给车子洗尘打蜡,就像是宝贝一样。他经常倚在那辆1978年出厂的福特“野马”名车旁边说:“我恨不得快快长大,好驾驶这辆汽车。我至今仍然不敢相信它是我的。”汉森还说:“经过这个事件,我更懂得诚信是可贵的。我以后都会诚信待人。”

由此可见,诚信自有它的报偿。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诚信,他就会收获信赖;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虚伪,他就会得到欺骗。

当然,诚信品质的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培养,坚持不懈。大人应该教导孩子从小就做一个诚信的人,要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导孩子出现缺点和错误时要勇敢承认,接受批评,绝不隐瞒。你可以在家里多讨论诚信的重要性,为保证使诚信成为孩子的一种优良习惯,你可以读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针对社会上那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建议三: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必然会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如果父母对这种合理需要过分抑制,孩子就会换种方式,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林刚为了得到一个漂亮的书包而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买个漂亮的书包吧,我们班上的同学每个人都有漂亮的书包,就只有我没有了!”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有漂亮的书包的,林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这样说的。

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如果孩子的书包确实比较破旧,就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合适的。当然,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来说,漂亮并不等于贵,父母一定要明确这个观念。

要分析孩子的需要,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了他的需要以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哪些是将来才能满足的。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对不必当时就满足的需要可以留到以后慢慢满足;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跟孩子讲明道理。如果父母不善于判断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可以请教老师或其他的家长,也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避免盲目行动,给孩子“可乘之机”。

如果孩子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指出来,严肃地向孩子讲明道理,并督促孩子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同时,父母还可以讲讲信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让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多么重要。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的缺点,这样,孩子会不断强化不良的行为,从而形成不良的品格,进而影响他的人生。

建议四:不要怀疑孩子。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他们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

父母们的这些行为,往往导致孩子用撒谎来对抗,而父母们却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的不诚信。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

有一次,马卡连柯派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这位学生由于曾经是小偷,在同学的眼中被视为另类,几乎没人与他来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

接到马卡连柯的任务后,这位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问马卡连柯:“校长,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呀?”

马卡连柯平静地回答:“这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快去吧!”

当这位学生把钱交给马卡连柯的时候,他要求马卡连柯再数一遍。谁知,马卡连柯却说:“你数过了就行。”于是,随手把钱扔进了抽屉。

事后,这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的:“当我带着钱在路上时,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者更多,我都会像狗一样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死!”

马卡连柯就是运用信任的方法培养了这位学生诚信的行为。因为,只有信任才能换来诚信。

建议五:家长要敢于承认错误。

英国政治家福克斯素以言而有信著称。他所以能这样,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

福克斯的父亲是英国的富绅。福克斯很小的时候,花园里有座旧亭子,他父亲想将其拆除,并重新建一座新的亭子。小福克斯从寄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拆迁亭子,他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请求父亲允许他推迟一些日子返校。但是,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争论了很久,父亲终于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日推迟到第二年假期,这样,小福克斯就可以在假期赶上亭子的修建了。

小福克斯回学校后,父亲就让人把亭子拆了重建。谁知,小福克斯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一放假回家,就向亭子走去。当看到新亭子已经建好时,他失望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父亲听了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我错了!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

父亲居然真的叫人把新亭子拆掉了,在原地重新再盖一座亭子,帮儿子实现观看这一过程的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对孩子讲了一些不诚实的话,或者讲过的话没有兑现。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反而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做人的习惯

第1种习惯 诚信(1)

做人的习惯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

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学习、与人交流。

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格。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为人态度和品格进行教育,孩子无疑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与人交往。

罗赛尔·赛奇说:“坚守信用是成功的最大关键。”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信任,一定要守信用。

美国有一个青年,父亲英年早逝,并留下了一堆债务。这个青年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借口父亲去世而逃避债务,相反,他一一拜访了债主,希望他们宽限还期,并保证自己将替父亲还清所有的债务。债主都非常同情这位青年的遭遇,纷纷表示可以延期归还。这个青年通过20年的努力,终于还清了父亲留下的所有债务,甚至还归还了利息。知道这些事情的人都非常感动,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个青年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于是都来找他合作做生意。结果,青年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实正是如此,诚信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信赖吗?只有诚信的人才值得信赖。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信的习惯,不喜欢孩子撒谎。但是,许多孩子却是说的一个样,做的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另一个样。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许多父母是既生气又着急,对孩子来回训斥甚至是惩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却促使孩子更擅长于撒谎了。

其实孩子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为了满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逃避受批评、受惩罚。从心理学来看,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是,由于儿童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们说话不算数,答应人家的事却又不做。

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信的习惯的。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诚信的习惯呢?

建议一: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教育孩子要诚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诚信。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曾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她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曾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父母的这种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我从朋友那里借书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就用针把他的嘴缝起来。有人问这位母亲:“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纠正孩子的不守信用,家长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而且,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推迟或失约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父母在欺骗自己,他就会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经验,那就是不守信的许诺是允许的,大人的言行也经常不一致的,说谎是允许的,等等。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说谎的行为时,父母恐怕要后悔莫及了。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那么,什么是坏习惯呢?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对于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当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行为的弱化,还需要大人们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辅导和正向诱导,各种方法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坏习惯是可以消除的。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确实如此,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将一辈子受这种坏习惯的折磨。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事实上,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父母应该直接提出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并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这样纠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保尔参加青年团员们的争论:人能不能克服已养成的习惯,如吸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当时有位青年嘲笑说:“保尔就会说漂亮话……问他自己抽不抽烟?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烟没有好处?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保尔听后,马上将口中正抽着的烟卷拿下来揉碎,说:“从今天以后,我绝不再抽烟。”从此,保尔戒掉了几乎是从儿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富兰克林说:“习惯就利用轻忽,嗜好有时比理由还强硬。”对于抽烟这个坏习惯,不少烟民都想改,但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关键是不仅要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而且要痛下决心去改。这样,诸如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好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

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看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的网友还看了以下知识:

某单位订阅了30份学习材料发放给3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发放9份材料.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这 2020-03-30 …

小明买3本练习本用去3.90元,小力买6本练习本用去7.80元(1)写出小明用去的钱数和练习本的比 2020-06-06 …

从乘法原理引出排列的一个困惑书上首先说了乘法原理,举例: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路,从甲乙地到丙地有3条 2020-06-14 …

王雨、张凡、李星3人每人出3.6元购买练习本.购买后按2:3:4分配练习本,那么()应该付(王雨、 2020-06-16 …

4小红买了3倍练习本和2本笔记本,共付11.6元.每本笔记本比每本练习本贵2.8元,两种本子的单价 2020-07-28 …

我们知道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是:1+2=3条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是:1+2+3=6条5个点连成线段的 2020-11-19 …

我们知道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是:1+2=3条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是:1+2+3=6条5个点连成线段的 2020-11-19 …

求一篇作文的文章提纲!以“谈最遥远的距离”为题,写出3—6种不同立意的文章提纲,这篇作文要写成议论文 2020-12-04 …

插花,每个花瓶里插一枝花,有()种插法.下面有图:3枝不同的花,3个不同的花瓶.如果只对每一个花瓶插 2020-12-08 …

“习惯造就成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1)说说同学们中 2021-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