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对下面两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

题目详情

对下面两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A. 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 “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 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 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对下面两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对下面两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A. 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 “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 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 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表述错误,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故选D.

答案:D

译文:
刘禹锡: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白居易: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赏析:
刘禹锡: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嚬”,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白居易: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看了 对下面两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