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九十三贼范云英德化县硕儒那地儿,曾有九十三个盗匪占山为王,人称九十三贼。九十三贼来自民间,身怀绝技,各有千秋。领头的为一白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九十三贼
范云英
       德化县硕儒那地儿,曾有九十三个盗匪占山为王,人称九十三贼。
       九十三贼来自民间,身怀绝技,各有千秋。领头的为一白面书生,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一手好字龙飞凤舞。每做一票,白面书生必在被劫人家墙头题诗留名,好汉做事好汉当,以免累及无辜百姓。下来是一黑脸汉子,黑脸盘络腮胡,手托磨盘如同举杯,一把大刀舞得密不透雨,黑脸汉子跟随着白面书生,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九十三贼行事之前,必派“狗不理”开路。“狗不理”身体单薄,活到四十几岁了,模样还只有普通人家十六七岁的孩子大。说来也怪,不管被劫人家养了什么样的狗,见了“狗不理”都不会吠叫。他只翻墙入内,就可大摇大摆地开门放客,绝不会惊了主人家。
       九十三贼行事的时候,长风就坐在门口打盹。长风长得口中流涎,但五里之内,若有官兵响动,他即刻便可知晓。官府曾经数次获得消息,组织大队官兵前去围剿九十三贼,但每次赶到时,都人去楼空,不见贼影。
九十三贼聚义龙门寨,虽杀富但不济贫,劫来的银两,一次一人仅分十两,余下的银子全都埋于地下。据说有人曾于龙门寨一个有着“太平年”字样的台阶下,挖出十万白银。他们打家劫舍的时候,只将人捆起,并不害其性命,平常也不会出来扰民,与周围百姓相安无事,但犯案多了,终是官府之患。
       终有一年,官府决意清剿。县衙派出数十暗探,专门探寻九十三贼行踪。有两三次,官府得到确切消息,火速派出捕快前往,还是让九十三贼轻松逃脱。有一次明知九十三贼上了一个山头,可官兵在林中转了三天,竟然找不到蛛丝马迹。
       官兵追剿一年全无所获,正想放弃抓捕的时候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那天和往常一样,官兵赶到失主家里的时候,九十三贼已全部撤离。但令官兵意外的是,门口有杂乱的脚印一路向西边山上延伸。官兵循着脚印,一路追去,直追了两日两夜,终于在一座寺庙前,追到疲惫不堪倒地睡觉的九十三贼。
       官兵大获全胜,就地处置众贼,只留贼首白面,推至西市斩首示众。行刑前晚,白面托狱卒传话,求见知县。知县心中亦有疑团,就前往狱中。
      白面问:“官兵何以得知我们行踪,一路紧追?”
      知县反问:“我正想知道,以前捉拿你们,你们是怎么逃离的?”
      白面说:“我们有一异人长耳,能听到五里之内的动静,一旦他听到官府的动静,我们便开始撤离。”
      白面又问:“官府是不是买通了我们的人,为你们一路留下记号,你们方循迹而来?”
      知县说:“这也正是我的疑惑所在。以往追寻,你们漫无行踪,这次怎么一路上,到处都是你们的脚印和丢弃的东西?”
      白面愕然,低头想了半晌,抬头叹息道:“报应啊!”
      原来,九十三贼里,有两个残疾人。一个是罗锅,一个是跛脚,他们行动不便,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以前九十三贼也没人在意,但这一年来,由于官府追剿太急,就有人提议说这两人动作迟缓,怕会连累了大家。何况,他们一向胆小怕事,若被官兵所擒,那九十三贼贮藏银两的秘密就会大白于天下。为防止聚义大计毁于两人手上,他们就杀死了罗锅和跛脚。
      白面悔之不已,他现在才想起,罗锅的背上永远背着一个大皮囊。一路走一路捡,而跛子手中永远拿着的拐杖就是一个扫把,一路走一路扫。想不到,自己精心谋划多年,埋下白银百万,网罗各地义军数万,只等秋后一声令下,各地就要揭竿而起,只等自立为王:竟然因错杀了看来根本没有长处的罗锅和跛脚,而葬送了九十三贼的锦绣未来。
        白面站起来,惨然一笑,对知县说:“那是因为,贼当久了,再聪明的人都会变得愚不可及。”说完飞身而起,一头撞向大柱。
(《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5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这篇小说中的九十三贼“盗亦有道”,不累及无辜,不索人性命,颇有侠义之风,其最后落败还是很令人可惜的。
B.“狗不理”和“长风”虽然都身有残疾,但身怀绝技,在九十三贼的行事中发挥巨大作用,所以说明白面书生还是很知人善任的。
C.小说运用对比,把之前官兵多次清剿都让九十三贼轻松逃脱,找不到他们蛛丝马迹,与最后一次的一路都是脚印和丢失的东西形成对比,突出罗锅和跛脚的作用。
D.白面在狱中求见知县,愕然然后叹息所说的那一句“报应呀”,指的是他偷盗打劫太多,罪行累累,自知难逃一死。
E.小说在结构处理上运用“插叙”的写法,解开了九十三贼落败的谜团,最后白面撞柱而死,主要是悔恨自己的愚蠢。
(2)小说作者在前半部分挑选了九十三贼中的“白面书生”“黑脸汉子”“狗不理”和“长风”四位来做特别介绍,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白面说:“贼当久了,再聪明的人都会变得愚不可及。”说说这里的“聪明”和“愚不可及”分别指什么?
(4)这篇小说虽是写盗贼故事,但其实是写“人心人事”,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原文和现实,写出两点启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A.“不索人性命”错,他们杀害了罗锅和跛脚,其落败也是罪有应得.
B.“说明白面书生还是很知人善任”不准确,白面书生对罗锅和跛脚就没有知人善任.
D.“指的是他偷盗打劫太多,罪行累累”错,“报应呀”应指他错杀了罗锅和跛脚.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考查作品选材构思,解答时主要从刻画人物、情节发展、表现主旨几个方面分析.
小说作者在前半部分挑选了九十三贼中的“白面书生”“黑脸汉子”“狗不理”和“长风”四位来做特别介绍,表明 九十三贼身怀绝技,各有千秋,为下文写官府屡次抓捕不果做铺垫;反衬出“罗锅”和“跛脚”的“无用”,为后文因错杀了看来根本没有长处的罗锅和跛脚,而葬送了九十三贼的锦绣未来埋下伏笔,凸显了文章主旨.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二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贼当久了,再聪明的人都会变得愚不可及”,这是文章最后白面书生对失败原因的反思,据前文内容可知,九十三贼之前的屡屡得手且能避开官府的围剿,源于他们的“聪明”,即他们身怀绝技,各有所长,且白面书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精心谋划,埋下白银百万,准备起义,自立为王;其失败的原因源于他的“愚不可及”,即忽略了罗锅和跛脚的作用,错杀了看来根本没有长处的罗锅和跛脚.
(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答时要立足文本,联系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文本给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从人物的角度--白面书生、罗锅跛脚,也可从成败原因的角度,还可从处事待人的角度.
如:果总是用“聪明”“精明”去对待人和事,而不是用善意用良知去做人做事,最终是害人害己,就像本文中白面书生对待罗锅和跛脚,怕他们会连累了大家,自以为杀掉了两个无用的累赘会更保险,反倒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参考答案:
(1)EC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特别介绍这四位,是要突出这四个人身怀绝技,各有所长,这也是官府很难抓捕他们的原因.②这四个人与后半部分的“罗锅”和“跛脚”走得慢、胆小形成对比,反衬出“罗锅”和“跛脚”的“无用”.③四个人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使小说可读性强,也为下文官府能否抓捕成功制造悬念.(每点2分)
(3)“聪明”指:①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一手好字龙飞凤舞”,②也指他之前多次打家劫舍都能轻松逃脱官府追踪,③还指他精心谋划,埋下白银百万,准备起义,自立为王.(每点2分,答对任两点即可)
“愚不可及”指的是“错杀了看来根本没有长处的罗锅和跛脚,而葬送了九十三贼的锦绣未来”.(2分)
(4)①聪明反被聪明误.白面书生一世聪明,自以为杀掉了两个无用的累赘会更保险,反倒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现实社会中,如果总是用“聪明”“精明”去对待人和事(比如利用他人、逃票等),而不是用善意用良知去做人做事,最终是害人害己.
②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文中的罗锅和跛脚,看似没有身怀绝技,还走得慢、胆小,但正是他们在队伍后面扫除脚印和捡起丢弃的杂物,才使得官兵找不到他们的蛛丝马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认为保安、清洁工没有什么能耐,但他们一样在创造价值,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③细节决定成败.九十三贼之前的屡屡得手看起来是因为他们的武功高强、有顺风耳,但光有这些条件,而不去消除“脚印和丢弃的东西”这些细节,就会败露踪迹最终被捕.所以,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细节,一子不慎而满盘皆输.
(一点4分,启示1分,结合原文2分,联系现实1分.答对任何两点满分,其他启示能自圆其说也可.)
看了 阅读下面的这篇小说,完成下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581年《绝世法案》成为尼德兰(后来荷兰的一部分)人民为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斗檄文。1776年  2020-04-07 …

10月3日这一天下午,警小张从惠民桥加油站开始开着警车在东西走向的海天大道上巡逻.如果规定惠民桥加  2020-05-02 …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俄国沙皇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一定  2020-05-13 …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  2020-05-13 …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是执政为民,为党分忧的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真实写照。他以亲民、爱  2020-05-16 …

下面这则材料是被友誉为“最给力局长”的郑宇民在民企峰会上接受央视主持人董倩采访时的一段精彩对话,要  2020-06-15 …

“世祖即位之初,首召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段话反应了元世祖对农业生  2020-06-17 …

有关“邦以民为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邦在这里指的是国家.B、以民为本,说的是国家要以百姓  2020-07-02 …

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也;我之出仕,为天下而非为君;为万民,非为一姓。”与  2020-07-02 …

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  2020-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