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郑五愔弹琴孟浩然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小题1:本诗最突出的表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郑五愔弹琴 孟浩然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小题1: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诗歌主人公郑五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本诗最突出表达手法是用典,并且多处用典(2分)。
分析:①本诗第一句把郑五愔比成“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明显的用典,这里竹林既是用典,也是写实。
②龙唇琴,古代琴名,这里也是借用典故,写出琴的贵重。
③“余意在山水”,山水是指孟浩然志在山水,郑五愔的琴音也志在山水,二人志趣相投。此处也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6分)
小题1:形象:(2分)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放浪潇洒,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
分析:(3分)诗中用“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的细节表现郑五愔的豪放旷达(1分),用酒、清风、竹林、琴、夕阳烘托其高洁(1分);结尾以自己的高尚追求,来表现郑五愔的高尚追求,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1分)。写完弹琴,诗中的人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以善饮出名,如今在清风里,在竹林下坐着豪饮。竹林是用典,也是写实。三四句写郑愔喝得半醉的时候,放下衣衫的长袖,把琴擦擦,开始鼓琴。古人衣袖特长,一般挽着,故云“下衫袖”。龙唇琴,古代琴名。《古琴疏》记载,汉末荀淑有架龙唇琴,一天下大雨不见了。三年后下大雨,有条黑龙飞入李膺家中,李膺一看,是荀淑的琴,就把它送还给荀淑。诗以龙唇琴借指郑愔的琴名贵。
五六句说郑愔一边饮酒,一边弹琴。弹着弹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一杯弹一曲是描写郑愔边饮边弹的气派。下句表现郑愔琴艺高超,大家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光阴流逝,而浑然不觉。孟浩然其人也非常善琴,他的琴艺曾得到著名道士参寥的赞赏,连孟浩然也陶醉在郑愔的琴声中,足见郑愔的琴艺确实精妙。
郑愔的琴艺得到孟浩然的欣赏,他的琴音引起孟浩然的共鸣。浩然志在山水,郑愔的琴音也志在山水,二人志趣相投。春秋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眼前就出现巍巍的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就好象滔滔的江河!”诗人表示自己喜欢山水,不愿仕进。借用伯牙锺子期的故事,说郑愔与自己思想志趣相投。一般写弹琴的诗,或渲染琴声的美妙,或感叹琴师的身世,而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放浪潇洒,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诗用“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的细节表现郑愔的豪放旷达,用酒、清风、竹林、琴、夕阳烘托其高洁;结尾以自己的高蹈,来表现郑愔的高蹈,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写完弹琴,诗中的人物也就呼之欲出了。本问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本题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结合诗歌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诗人的形象。诗歌借助典故描绘了很多郑愔谈琴的细节,整理可知,他是一位坐在竹林里善琴好饮的高士形象。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010年5月27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在李曰庄成立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为主题的郑州首家家庭  2020-05-17 …

《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中,郑庄公说:“子封不死矣”.其中子封是谁?郑庄公闻王师将至,乃集诸大夫问计,  2020-06-23 …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翻译成现代文  2020-06-29 …

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2020-07-06 …

2015年8月6日,郑州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发布《大货车再闯祸,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新闻并配发车祸图片,后  2020-11-07 …

2015年6月26日,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正式开通,郑州首班车C2900次发车时间为7时15分,到达焦  2020-11-12 …

明初,对外交往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今年距郑和首次下西洋  2020-11-26 …

明朝的国姓爷为何姓郑不姓朱?明朝的国姓爷为何姓郑不姓朱?例如,郑成功,郑和!而明朝的皇帝却姓朱啊!  2020-11-28 …

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问题:(1)从到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  2020-12-0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