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简要谈谈你所知道的元曲

题目详情
简要谈谈你所知道的元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1]
元曲 - 分类
杂剧《西厢记》情景图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杂剧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元曲 - 曲源
相关书籍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
《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元曲 - 体制形式
《西厢记诸宫调》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宫调
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曲牌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曲韵
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平仄
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对仗
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既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衬字
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 - 发展阶段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
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
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
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元曲 -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画像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一些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可能是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另有一说是先祖或父兄为太医院医生,故关汉卿为院户,而不为医生.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王国维称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天净沙*秋思》写意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白仁甫
白仁甫(1226年—?1306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元代杂剧作家.
白仁甫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看了 简要谈谈你所知道的元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