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历代与庄子有关的文章RT啊说几个比较著名的啊最好是能把这几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里面比较著名的几段说一下啊
题目详情
历代与庄子有关的文章
RT啊 说几个比较著名的啊 最好是能把这几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里面比较著名的几段说一下啊
RT啊 说几个比较著名的啊 最好是能把这几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里面比较著名的几段说一下啊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
?
可能于丹真的这么认为,当然也有可能这是于丹当时的无心之语.但仔细想想,于丹的说法对吗?在具体讨论于丹所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本著作--《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约公元550年~630年,他原名元朗,字德明,但后人习惯以他的字来称呼他)的代表作,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字、音韵以及经籍版本、经学源流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但也正是这本巨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这个疑问源于《经典释文》所收入的十四部经籍.?
我们知道,《经典释文》的内容依次为:《序录》一卷、《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榖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一共三十卷.?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也许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怎么《老子》、《庄子》与我们熟悉的《诗》、《书》、《礼》、《易》、《春秋》一起并列在《经典释文》中,被冠上"经典"的名号呢?不会是大学问家出错了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和大家来讨论讨论什么是"经典"这一经典问题.?
其实,正和读者们的发现一样,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的大学者已经提出过,许多学者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何璐在他的《樵香杂记》卷下中说:?
"《经典释文》为古义之渊薮,学者得以考见先儒音训,惟赖是书,厥功甚伟.独怪其不及《孟子》,而以《老子》、《庄子》,俱列经典,是居何义也."?
何璐认为《经典释文》"厥功甚伟",因为它是后代研究训诂学、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的必备参阅书.唯独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何它没提到《孟子》,相反却把《老子》、《庄子》收入其中?何璐虽然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但对这个疑问他在文中并没详谈,我们也难以得知他的看法.?
我们知道,古代目录学发展到清代,在许多大学问家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学术高峰,这个高峰的一个标志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简称为《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全书》编修过程中的伴随产物,一共二百卷.可以这么说,它基本反
映了18世纪前我国古籍的总体状况,对后世学人搜罗资料、研讨古籍,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经典释文》做提要时说:?
"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
?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孟子》是直到北宋才被列为"经"的,那么在唐代,不把它列入经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老子》、《庄子》在南北朝时期备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于陆德明把它们以"经"来看待,这也是符合当时学术环境和陆德明的学术思维的.我们觉得,《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当代中国史学界著名学者杨向奎在他的《唐宋时代经学思?想--?经典释文、十三经正义等书所表现的思想体系》(发表于《文史哲》1958年第5期)一文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来看看杨向奎先生的说法:?
"从儒家的前后历史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目录,所谓'经典',当指儒家的经典,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是南学的风尚,是王弼一派的支与流裔.他并著有《易》和《老子》疏,说明他在玄学上的造诣,虽然我们看不到原书,但《唐书儒学传》也说他'善言玄理'.这一种推崇老庄的学风,一直到初唐仍然存在,虽然那时推崇老子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南朝的学术传统,也是有力的因素.这是中唐前的普遍看法,认为老子和儒家经典可以合流,唐人正义引用老子者不下几十条,引用庄子者也有几处,出于唐人的《隋书经籍志》也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
杨向奎先生的说法不可说不详备了.在他的文中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如杨先生所说:"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无疑是对"《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的最好反驳.?
我们知道,隋唐时代随着政治上南北的逐渐统一,经学上魏晋以来形成的南北学之分也趋于一统.作为南学后人的陆德明,他的经学思想自然延续着南学的传统.南学的主要特点就是"谈玄",他们强调经学与老庄的合流,在当时便有把《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的说法.再加上杨向奎先生所说的初唐"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看来陆德明列《老子》、《庄子》于"经典"还是可以理解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庄子》在魏晋至唐代初年的特殊地位.也许我们会说,《庄子》在思想上的高度与我们通常所谓的儒家"经典"完全可以相媲美.这话确实不假,但和其他的概念一样,"经典"也有它特定的意义和范畴.笼统地说"《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我们今天常说的"经典",指的是古代儒家的经籍.?
我们知道,历代确定和通行的儒家经典的数量不尽相同.简单来说,"经典"的演进轨迹,是由先秦时期所谓的"六经"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扩充、发展,到宋代定型为"十三经".这个递增的过程也是中国经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后人,我们还是有义务和必要了解"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经典"的历史.?
从先秦到西汉,逐渐形成"六经"的概念.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先秦文献里称述的"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于丹所说的"历代被奉为经典"的《庄子》中,今天我们在《庄子》的《天运》、《天下》、《徐无鬼》等篇章中我们都能找到"六经"这一词.这说明,至少在"六经"概念已经开始形成的先秦,《庄子》并没被称为"经".?
西汉时期,人们又称六经为"六艺".尽管称谓不同,但"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籍,还是被当时人们共同认可的.我们知道,六经实际上到了西汉只流传下来了除《乐》经外的其他五部.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却没有设立《乐》经博士便是最好的证明.关于《乐》经失传的问题,在历史上更是众说纷纭.?
发展到东汉,五经增至七经."七经"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赵典传》中.东汉通行的七经,指在原先五经的基础上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当时规定,除了设立五经为官学外,《论语》和《孝经》为学生的必读书,读书人非读不可.这样,"七经"的称谓逐渐形成.?
到了唐代初年,为推行新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促进儒学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五经正义》,为五经制作了标准的注释.同时,从五经升发,提出"九经"概念.具体是在之前五经的基础上,把《礼》和《春秋》各扩充为三,即《仪礼》、《周礼》、《礼记》和《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十二经于长安国子监门前的石碑上,作为士人传习和考试的文字定本,史称"开成石经".这十二经就是唐前期的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
到宋代,由原来的十二经再加上《孟子》,便成为流传至今的十三经.?
以上就是儒家"经典"的精简历史,我们可见看出,于丹所说的"《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一句,是有待商榷的.
庄子故事
庄周借粮
庄周是一个漆园小吏,收入微薄,仅足糊口.虽然这只是个级别很低、待遇很差的官职,但就连这个差事他大概也没干多久,因此,庄周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据《庄子》书中的描写,他住在穷街陋巷,靠打草鞋维持生活,饿得得面黄肌瘦;他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鞋子磨出了洞,用绳子绑在脚上,有人讽刺他是“槁项黄馘”,就是脖子很细长,像干枯的树枝一样,脸是黄黄的,这估计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某年春荒,庄家无米下锅了,庄周去向一个朋友借粮食,那是个管理黄河一个河段的小官,人称监河侯,监河侯说很好,没有问题,等到年底领地的百姓给我交了租子以后,我可以借三百金给你.庄周很生气,因为他家已经断顿了,还能等到年底?但庄周很幽默,他不直接点破,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在来的路上听到一阵呼喊声,一看,原来有一条鱼在路边车轮碾成的小水坑中跳着喊救命,我就过去问是怎么回事,鱼说,请你弄一盆水来救我吧.我告诉鱼说,没有问题,我到前面去引西江水来救你.鱼说,等你把西江水引过来,恐怕要到干鱼店去找我了.你引来的水很多,但我已经等不及了.这个饿着肚子、生着气也能讲笑话的庄周,真是个很特别的人!
庄子故事
拒绝权位高官做真人
庄周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功利时代,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连年征战.那时,各国统治者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于是纷纷招揽饱学之士,以期图强争霸.“得士则得天下”,成为当时的名言.张仪和苏秦就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照理说,庄周作为男人,并非没有才能养活家人.当时读书人的出路其实很多,比如可以去游说诸侯,像孟子,尽管其学说未被采纳,却衣食不愁,生活得很气派;要不就去投靠豪门做食客,有个穷得活不下去的人叫冯谖,去投靠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做了他家的食客,不但自己吃饭有鱼、出门坐车,还可以养活父母.庄周却从未凭借自己的学问来谋取饭食.贫困的生活并没有使庄周颓废或改变自己,却使他找到了求得身心解脱的自在、快乐.
一次,楚王听说了庄周的学识,就派两位大夫去聘请他为宰相.庄子不在家,正在濮水岸边钓鱼.那两位大夫便找到庄子钓鱼处,客气地说:我们受大王的委托来请您,我们是先导,随后大王还要亲自来请,大王愿意把我们的国家托付给您,让您受累了.庄子以他的慧心早就看透了权势威福背后的凄凉和可怜,他岂能放弃自由,走向牢笼?此刻,那两位大夫还站在身后等着他的回话呢.清风美日,濮水波光粼粼,投钩处似乎有了游鱼的影子,庄子专心致志地看着他的浮漂的动静,根本无暇瞟一眼身后,对楚国的相位庄子“持竿不顾”!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活了三千年,楚国用布巾把龟壳包上,用盒子装起来,摆在庙堂之上,准备用来占卜国家大事.我们站在神龟的立场上想一想,是愿意死了以后让人家把骨头供起来,还是愿意活着没有人理睬,拖着尾巴在泥里爬来爬去呢?那两个大夫说,还是在泥里爬来爬去吧,那到底是活着.庄周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做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的乌龟,在淤泥中快活嬉戏啊,哪愿意做什么宰相受束缚呢?庄周就这样拒绝了权势,抛弃了高官厚禄.
庄子故事
人乐鱼乐之辩
惠施是庄周唯一的朋友,这是众所周知的.惠施这个人是一个名辩家.说起名辩家,人们可能有点陌生,“白马非马论”就是名辩家的著名人士公孙龙的代表论点.惠施的诡辩之才比“白马非马论”的名辩家公孙龙更胜一筹,他很喜欢辩论.从《庄子》一书看,惠施不但是庄周的密友,也是论敌,两人既离不了又合不得.惠施喜欢功名利禄,庄周最爱自在逍遥,他们的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冲突.《庄子》书中,共记录了庄周与人的二十二次对话,其中十次是跟惠施说的.事实上,惠施不仅是庄周唯一的朋友,也是庄周实有其人的唯一见证.因为在历史上惠施确有其人,所以,也就间接证明了,庄周,也确有其人.庄周经常和惠施辩论,他有很多精彩的思想都是通过和惠施的辩论表达出来的.有一场著名的濠梁之辩——濠水上有一座桥梁,庄周和惠施信步到那里,站在桥上看着清澈的濠水,庄周叹了一口气说,鱼在水里面游来游去真是很快乐.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两个人见面就抬杠.庄周反驳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惠施说,好,我不是你,我确实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快乐,按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周说,这个问题又转回来了,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周的诡辩之才可见一斑!两个好朋友在一次次的辩驳、争论中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加深了相互的友谊.
庄子故事
猫头鹰与凤凰
惠施也是宋国人,但做过魏国的宰相.庄周听说老朋友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就去了魏国.惠施害怕自己的相位被庄周抢去,于是,就在城中大肆搜捕他三天三夜.庄周见到惠施后嘲弄地对他说:“猫头鹰抓到一只腐烂的老鼠,喜欢得不得了,看见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的凤凰飞过来,就赶紧把死老鼠紧紧捂住,抬起头喊:‘吓’!它怕凤凰抢它的死老鼠,难道凤凰也稀罕那个臭老鼠吗!放心吧,我才不稀罕你的魏国呐.”说完,庄周就从怀中摸出自带的饼,嚼了起来.两人拜见魏王时,庄周穿的麻布长袍补丁摞补丁,提脚上台阶,草鞋的带子都断了.魏王很奇怪地问:“先生,您怎么这样狼狈?”庄周说:“我只是穷,并不是狼狈.一个人的道德不佳,才叫狼狈;而破衣草鞋,只是穷而已.”
庄子故事
屁股再大也只能坐一辆车
还有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做了宰相后,很得意地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衣锦还乡.庄周正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看见惠施这个样子,他就把一桶鱼全倒进河里,只留下一条拿回家去了,不理惠施.他对惠施的好排场、摆阔气十分鄙夷:你要坐那么多的车子干什么?你一个人屁股有多大?一个车肯定把你拉回来了.那么多车子要显示什么东西?同样道理,他觉得,一个人钓那么多鱼干什么,一条鱼就够吃了.
?
可能于丹真的这么认为,当然也有可能这是于丹当时的无心之语.但仔细想想,于丹的说法对吗?在具体讨论于丹所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本著作--《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约公元550年~630年,他原名元朗,字德明,但后人习惯以他的字来称呼他)的代表作,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字、音韵以及经籍版本、经学源流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但也正是这本巨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这个疑问源于《经典释文》所收入的十四部经籍.?
我们知道,《经典释文》的内容依次为:《序录》一卷、《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榖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一共三十卷.?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也许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怎么《老子》、《庄子》与我们熟悉的《诗》、《书》、《礼》、《易》、《春秋》一起并列在《经典释文》中,被冠上"经典"的名号呢?不会是大学问家出错了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和大家来讨论讨论什么是"经典"这一经典问题.?
其实,正和读者们的发现一样,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的大学者已经提出过,许多学者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何璐在他的《樵香杂记》卷下中说:?
"《经典释文》为古义之渊薮,学者得以考见先儒音训,惟赖是书,厥功甚伟.独怪其不及《孟子》,而以《老子》、《庄子》,俱列经典,是居何义也."?
何璐认为《经典释文》"厥功甚伟",因为它是后代研究训诂学、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的必备参阅书.唯独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何它没提到《孟子》,相反却把《老子》、《庄子》收入其中?何璐虽然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但对这个疑问他在文中并没详谈,我们也难以得知他的看法.?
我们知道,古代目录学发展到清代,在许多大学问家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学术高峰,这个高峰的一个标志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简称为《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全书》编修过程中的伴随产物,一共二百卷.可以这么说,它基本反
映了18世纪前我国古籍的总体状况,对后世学人搜罗资料、研讨古籍,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经典释文》做提要时说:?
"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
?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孟子》是直到北宋才被列为"经"的,那么在唐代,不把它列入经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老子》、《庄子》在南北朝时期备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于陆德明把它们以"经"来看待,这也是符合当时学术环境和陆德明的学术思维的.我们觉得,《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当代中国史学界著名学者杨向奎在他的《唐宋时代经学思?想--?经典释文、十三经正义等书所表现的思想体系》(发表于《文史哲》1958年第5期)一文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来看看杨向奎先生的说法:?
"从儒家的前后历史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目录,所谓'经典',当指儒家的经典,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是南学的风尚,是王弼一派的支与流裔.他并著有《易》和《老子》疏,说明他在玄学上的造诣,虽然我们看不到原书,但《唐书儒学传》也说他'善言玄理'.这一种推崇老庄的学风,一直到初唐仍然存在,虽然那时推崇老子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南朝的学术传统,也是有力的因素.这是中唐前的普遍看法,认为老子和儒家经典可以合流,唐人正义引用老子者不下几十条,引用庄子者也有几处,出于唐人的《隋书经籍志》也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
杨向奎先生的说法不可说不详备了.在他的文中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如杨先生所说:"在魏晋以前,唐宋以后,儒家的经典中绝对容纳不下老庄."这无疑是对"《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的最好反驳.?
我们知道,隋唐时代随着政治上南北的逐渐统一,经学上魏晋以来形成的南北学之分也趋于一统.作为南学后人的陆德明,他的经学思想自然延续着南学的传统.南学的主要特点就是"谈玄",他们强调经学与老庄的合流,在当时便有把《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的说法.再加上杨向奎先生所说的初唐"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为李唐的不祧祖先",看来陆德明列《老子》、《庄子》于"经典"还是可以理解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庄子》在魏晋至唐代初年的特殊地位.也许我们会说,《庄子》在思想上的高度与我们通常所谓的儒家"经典"完全可以相媲美.这话确实不假,但和其他的概念一样,"经典"也有它特定的意义和范畴.笼统地说"《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我们今天常说的"经典",指的是古代儒家的经籍.?
我们知道,历代确定和通行的儒家经典的数量不尽相同.简单来说,"经典"的演进轨迹,是由先秦时期所谓的"六经"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扩充、发展,到宋代定型为"十三经".这个递增的过程也是中国经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后人,我们还是有义务和必要了解"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经典"的历史.?
从先秦到西汉,逐渐形成"六经"的概念.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先秦文献里称述的"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于丹所说的"历代被奉为经典"的《庄子》中,今天我们在《庄子》的《天运》、《天下》、《徐无鬼》等篇章中我们都能找到"六经"这一词.这说明,至少在"六经"概念已经开始形成的先秦,《庄子》并没被称为"经".?
西汉时期,人们又称六经为"六艺".尽管称谓不同,但"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籍,还是被当时人们共同认可的.我们知道,六经实际上到了西汉只流传下来了除《乐》经外的其他五部.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汉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却没有设立《乐》经博士便是最好的证明.关于《乐》经失传的问题,在历史上更是众说纷纭.?
发展到东汉,五经增至七经."七经"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赵典传》中.东汉通行的七经,指在原先五经的基础上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当时规定,除了设立五经为官学外,《论语》和《孝经》为学生的必读书,读书人非读不可.这样,"七经"的称谓逐渐形成.?
到了唐代初年,为推行新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促进儒学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五经正义》,为五经制作了标准的注释.同时,从五经升发,提出"九经"概念.具体是在之前五经的基础上,把《礼》和《春秋》各扩充为三,即《仪礼》、《周礼》、《礼记》和《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十二经于长安国子监门前的石碑上,作为士人传习和考试的文字定本,史称"开成石经".这十二经就是唐前期的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
到宋代,由原来的十二经再加上《孟子》,便成为流传至今的十三经.?
以上就是儒家"经典"的精简历史,我们可见看出,于丹所说的"《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一句,是有待商榷的.
庄子故事
庄周借粮
庄周是一个漆园小吏,收入微薄,仅足糊口.虽然这只是个级别很低、待遇很差的官职,但就连这个差事他大概也没干多久,因此,庄周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据《庄子》书中的描写,他住在穷街陋巷,靠打草鞋维持生活,饿得得面黄肌瘦;他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鞋子磨出了洞,用绳子绑在脚上,有人讽刺他是“槁项黄馘”,就是脖子很细长,像干枯的树枝一样,脸是黄黄的,这估计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某年春荒,庄家无米下锅了,庄周去向一个朋友借粮食,那是个管理黄河一个河段的小官,人称监河侯,监河侯说很好,没有问题,等到年底领地的百姓给我交了租子以后,我可以借三百金给你.庄周很生气,因为他家已经断顿了,还能等到年底?但庄周很幽默,他不直接点破,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在来的路上听到一阵呼喊声,一看,原来有一条鱼在路边车轮碾成的小水坑中跳着喊救命,我就过去问是怎么回事,鱼说,请你弄一盆水来救我吧.我告诉鱼说,没有问题,我到前面去引西江水来救你.鱼说,等你把西江水引过来,恐怕要到干鱼店去找我了.你引来的水很多,但我已经等不及了.这个饿着肚子、生着气也能讲笑话的庄周,真是个很特别的人!
庄子故事
拒绝权位高官做真人
庄周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功利时代,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连年征战.那时,各国统治者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于是纷纷招揽饱学之士,以期图强争霸.“得士则得天下”,成为当时的名言.张仪和苏秦就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照理说,庄周作为男人,并非没有才能养活家人.当时读书人的出路其实很多,比如可以去游说诸侯,像孟子,尽管其学说未被采纳,却衣食不愁,生活得很气派;要不就去投靠豪门做食客,有个穷得活不下去的人叫冯谖,去投靠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做了他家的食客,不但自己吃饭有鱼、出门坐车,还可以养活父母.庄周却从未凭借自己的学问来谋取饭食.贫困的生活并没有使庄周颓废或改变自己,却使他找到了求得身心解脱的自在、快乐.
一次,楚王听说了庄周的学识,就派两位大夫去聘请他为宰相.庄子不在家,正在濮水岸边钓鱼.那两位大夫便找到庄子钓鱼处,客气地说:我们受大王的委托来请您,我们是先导,随后大王还要亲自来请,大王愿意把我们的国家托付给您,让您受累了.庄子以他的慧心早就看透了权势威福背后的凄凉和可怜,他岂能放弃自由,走向牢笼?此刻,那两位大夫还站在身后等着他的回话呢.清风美日,濮水波光粼粼,投钩处似乎有了游鱼的影子,庄子专心致志地看着他的浮漂的动静,根本无暇瞟一眼身后,对楚国的相位庄子“持竿不顾”!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活了三千年,楚国用布巾把龟壳包上,用盒子装起来,摆在庙堂之上,准备用来占卜国家大事.我们站在神龟的立场上想一想,是愿意死了以后让人家把骨头供起来,还是愿意活着没有人理睬,拖着尾巴在泥里爬来爬去呢?那两个大夫说,还是在泥里爬来爬去吧,那到底是活着.庄周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做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的乌龟,在淤泥中快活嬉戏啊,哪愿意做什么宰相受束缚呢?庄周就这样拒绝了权势,抛弃了高官厚禄.
庄子故事
人乐鱼乐之辩
惠施是庄周唯一的朋友,这是众所周知的.惠施这个人是一个名辩家.说起名辩家,人们可能有点陌生,“白马非马论”就是名辩家的著名人士公孙龙的代表论点.惠施的诡辩之才比“白马非马论”的名辩家公孙龙更胜一筹,他很喜欢辩论.从《庄子》一书看,惠施不但是庄周的密友,也是论敌,两人既离不了又合不得.惠施喜欢功名利禄,庄周最爱自在逍遥,他们的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冲突.《庄子》书中,共记录了庄周与人的二十二次对话,其中十次是跟惠施说的.事实上,惠施不仅是庄周唯一的朋友,也是庄周实有其人的唯一见证.因为在历史上惠施确有其人,所以,也就间接证明了,庄周,也确有其人.庄周经常和惠施辩论,他有很多精彩的思想都是通过和惠施的辩论表达出来的.有一场著名的濠梁之辩——濠水上有一座桥梁,庄周和惠施信步到那里,站在桥上看着清澈的濠水,庄周叹了一口气说,鱼在水里面游来游去真是很快乐.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两个人见面就抬杠.庄周反驳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惠施说,好,我不是你,我确实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快乐,按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周说,这个问题又转回来了,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周的诡辩之才可见一斑!两个好朋友在一次次的辩驳、争论中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加深了相互的友谊.
庄子故事
猫头鹰与凤凰
惠施也是宋国人,但做过魏国的宰相.庄周听说老朋友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就去了魏国.惠施害怕自己的相位被庄周抢去,于是,就在城中大肆搜捕他三天三夜.庄周见到惠施后嘲弄地对他说:“猫头鹰抓到一只腐烂的老鼠,喜欢得不得了,看见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的凤凰飞过来,就赶紧把死老鼠紧紧捂住,抬起头喊:‘吓’!它怕凤凰抢它的死老鼠,难道凤凰也稀罕那个臭老鼠吗!放心吧,我才不稀罕你的魏国呐.”说完,庄周就从怀中摸出自带的饼,嚼了起来.两人拜见魏王时,庄周穿的麻布长袍补丁摞补丁,提脚上台阶,草鞋的带子都断了.魏王很奇怪地问:“先生,您怎么这样狼狈?”庄周说:“我只是穷,并不是狼狈.一个人的道德不佳,才叫狼狈;而破衣草鞋,只是穷而已.”
庄子故事
屁股再大也只能坐一辆车
还有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做了宰相后,很得意地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衣锦还乡.庄周正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看见惠施这个样子,他就把一桶鱼全倒进河里,只留下一条拿回家去了,不理惠施.他对惠施的好排场、摆阔气十分鄙夷:你要坐那么多的车子干什么?你一个人屁股有多大?一个车肯定把你拉回来了.那么多车子要显示什么东西?同样道理,他觉得,一个人钓那么多鱼干什么,一条鱼就够吃了.
看了 历代与庄子有关的文章RT啊说...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 2020-04-06 …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2020-04-06 …
《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的答案!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 2020-04-07 …
为什么能够接受《庄周》的思想的人大都是有文化素养的人?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几个代表人物如:李白,陶 2020-05-17 …
赏析(比喻或拟人),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树庄的房顶上卧 2020-06-09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自《庄子》的成语有 2020-06-15 …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 2020-06-26 …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问题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 2020-06-26 …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 2020-06-27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 2020-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