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节选自《晋书·陶渊明传》)

注:①秫:高粱,可酿酒。粳:谷米。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            候:等候

B.公田悉令吏种秫                  悉:全部

C.《归去来》                    赋:诗文

D.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          要:邀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

①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②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③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⑤每往,必酣饮致醉。

⑥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

B.陶渊明让手下人在公田里种下酿酒的高梁,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于是他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谷米。

C.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

D.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

2.C

3.B

4.

(1)贤能的人处世的原则是:在天下没有世道(规矩)的时候隐居,天下有世道的时 走出(入世),而,现在是太平文明的世道,为何这样为难自己呢?( “隐于天下无道”句式1分,“奈何自苦如此”句式 2 分;“至”“奈何”“自苦如此”各1分 ,句意1分)

(2)陶渊明不懂音律(音乐),却保存了一张没有弦的琴,适逢每次喝酒,就通过弹奏琴 来寄托内心的情感。(“无弦琴一张”句式2分,“解” “蓄”“适”“意”各 1 分;句意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中的“候”如解释为“等候”,就与后面的“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不合;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檀道济见到了陶渊明且与之对话,因此不能是等候,故“候”应解释为“拜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A项,因为“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给他东西才离开,故应解释为“拜访”。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题干问的是“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这是考查筛选概括能力,审清题干,对象是“陶渊明”,特点是“率性而为”,没有要求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描述,因此只要内容符合都可以。用排除法,①是他人劝说陶之语;②是陶劝诫其人之语;⑤是友人延之的行为。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解题方略】1.通读原文,明信息。认真读懂原文,扫清文字障碍,捕捉重要信息,是解好题的关键。2.读懂题干,明标准。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越明,答案才越准。3.对应原文,明对象。依据标准,找到选项中每句话的出处,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与题干要求相对照,逐一排查,最后作出选择。如本题用排除法,对象是“陶渊明”,特点是“率性而为”,没有要求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描述,因此只要内容符合都可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说法有误,文中“妻子”是古今异意词,有妻儿之意,故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1.整体把握,对照选项。首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 有一个大概了解,从而形成“整体文意”。然后按四个选项把握关于内容的四个切入点,试题中拟设的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2.了解规律,借以排查。试题中的错误项有如下类型:①事件杂糅。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②内容错位。故意在时间、地点、指代、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③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④太绝对化。表述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者化全为偏,违背原文事理逻辑。⑤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正好相反。⑥强加因果。文中本无关系,硬加因果、条件等关系。⑦对错参半。有对有错,融在一起。借助这些类型排查选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利用选项,排除错项。在一般情况下,试题的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明确正确的,也就推出错误的了。4.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如本题B项文中“妻子”是古今异意词,有妻儿之意,故理解错误。

4.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隐于天下无道”,状语后置;“奈何自苦如此”状语后置,及其当中的宾语前置“自苦”为“苦自”;“至”指入世为官;“奈何”为什么;“自苦如此” 使自己受苦。第二句中,“解”,了解、懂得;“无弦琴一张”,定语后置句;“蓄”,保存;“适”,适逢、恰逢;“意”,内心的情感。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贤者”“文明之世”“渊明”“音律”“无弦琴”。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贤者”“文明之世”“渊明”“音律”“无弦琴”。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隐于天下无道”,状语后置;“奈何自苦如此”状语后置,及其当中的宾语前置“自苦”为“苦自”。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