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请问朱元璋称帝为什么不依惯例以“吴”为国号?他在称帝前不是先是“吴国公”后称“吴王”的吗.在中国历史上,商部首领灭夏为成中原共主沿用“商”的国号;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沿用“
题目详情
请问朱元璋称帝为什么不依惯例以“吴”为国号?他在称帝前不是先是“吴国公”后称“吴王”的吗.
在中国历史上,商部首领灭夏为成中原共主沿用“商”的国号;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沿用“周”的国号;秦王政亡周灭六国一统六合称皇帝沿用“秦”的国号;刘邦受西楚霸王封为汉王,称皇帝后沿用“汉”的国号;魏王曹丕代汉沿用“魏”为国号;吴王孙权称帝沿用“吴”为国号;晋王司马炎代魏沿用“晋”;宋王刘裕代晋沿用“宋”;齐王萧道成代宋沿用“齐”;.唐王李渊称帝国号“唐”;.曾经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称帝国号“宋”,既然朱元璋先称“吴国公”后称“吴王”为什么他称帝后不依照惯例称“吴皇帝”国号“吴”呢?
在中国历史上,商部首领灭夏为成中原共主沿用“商”的国号;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沿用“周”的国号;秦王政亡周灭六国一统六合称皇帝沿用“秦”的国号;刘邦受西楚霸王封为汉王,称皇帝后沿用“汉”的国号;魏王曹丕代汉沿用“魏”为国号;吴王孙权称帝沿用“吴”为国号;晋王司马炎代魏沿用“晋”;宋王刘裕代晋沿用“宋”;齐王萧道成代宋沿用“齐”;.唐王李渊称帝国号“唐”;.曾经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称帝国号“宋”,既然朱元璋先称“吴国公”后称“吴王”为什么他称帝后不依照惯例称“吴皇帝”国号“吴”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那么,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大明”?这个“明”字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曾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国号之谜,敬请从这里揭晓答案!
原文: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迷.大家知道明朝,当然国号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这个“明”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讲四个问题,来解释明朝的国号.
第一, 小明王的这个“明”,从何而来?
第二, 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
第三, 明朝人为什么普遍接受用“明”这个字来作为国号?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这个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我们就讲四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小明王的明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但是他们用什么来号召老百姓呢?他们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来以后,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过上好日子了,这个“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热当中,希望过上好生活.所以,宣传明王出世,实际上是对人民起义的一种号召,那么,这个明王是哪里来的?这个明王来自于明教.明教也称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这个摩尼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是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延载年间.当时唐朝为了笼络回鹘,回鹘是个少数民族,回鹘相信明教,为了笼络回鹘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于承认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后来唐朝就灭了回鹘以后,这个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视了.因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经常会打着宗教的旗号,打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的口号来反对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够正常地活动.在宋朝的时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认.但是由于这种宗教反叛的性质,朝廷还是不允许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转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时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正统,所以对宗教比较开放,一度摩尼教成为比较能够自由传播的一种宗教.但是后来这个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来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这个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们要为了保护自己,就拼命地跟佛教拉上关系,它就用佛教的净土宗的白莲社跟自己挂起钩来.这就是到了元朝的时候,很多人是用白莲社来聚众,实际上他们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莲社混合的这样一种宗教.他们宣传什么呢?宣传是“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我们在前两讲讲过,当时刘福通,说“十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说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朝廷,争取幸福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抬出了自己的口号,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号,所以小明王的这个“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这个明就是从这儿来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现在我们看看小明王的口号,当时的口号叫做“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两句的口号什么意思?“山河奄有中华地”,就是元朝的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它把人分成几等,实行民族压迫,他们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贵族赶走,重新由中原地区的人来统治.“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们只有把自己说成了大宋王朝的继承人,才能够更加有号召力.这日、月两个字,就暗含一个“明”字,用明教来号召百姓.
号召百姓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反抗阶级压迫,重新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不再受民族压迫.
第二个要过好生活,欢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朱元璋为了使自己的队伍更加有权威性,更加有号召力,他也奉小明王为主,在很长时期内,他就用小明王的国号称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号,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他奉的国主是大宋,是小明王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这个封号,他曾经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副元帅,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吴国公,后来又封到王,叫“吴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这个“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为什么不另外再要一个国号,还要小明王这个明字呢?
我想,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当年反抗元朝统治的人,还都相信明王出世这说法,他们投入到起义军这个队伍来,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满足这一批人的愿望,不能扔掉这个口号.扔掉这个口号,就失去这一部分的人心.谁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谁还想做明王呢,没有位置了,他把位置占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队伍毕竟经过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和原来通过白莲教烧香聚众,这样的起义队伍是越走越远.所以,朱元璋后来就曾经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因为元朝的统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变生活状况,因此,就误中了妖术.他指的妖术就是白莲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说法,这个咒语,都是胡说的,他们特别相信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为什么呢?说“冀其治世,以苏其苦”.希望他来治理国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这些人聚到一块怎么着呢?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就是朱元璋虽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号和国号来起义,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回过来批评这个白莲社,批评明教,说他们“无端万状”.所以这也可以看出来,从思想观念上,朱元璋已经和明教的信仰分开了,和原来大部分参加农民起义起义者当中所信奉的白莲教,这样的想法分开了.
他已经受到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个明还是被接受了?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们说的朱升、陶安、刘基、李善长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都相信儒者之说,他们接受大明,实际上他们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释.说中国古代的祭祀典礼当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这跟中国古代的祭礼连起来,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联系起来.他们还提出一种说法,说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还说呢,说“朱”这个字,这个姓氏是祝融之后,祝融是什么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朱元璋继承了这个火德,起于南方,必定战胜北方的水德,因此这个明和火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朱元璋在出生的时候,有很多传说,都跟火有关系呢?说他所住的寺庙,别人认为一片红光,是不是着火了,很多人说一看没有.出生的时候,一看他们家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还是没有.这个火实际上就预示着、暗示着他是火德,将来他坐天下,就和“大明”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就是过去的皇家史臣,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要用这些神道设教来愚弄百姓,要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宣传皇权神授,所以他预先设了很多伏笔,最后说朱元璋得天下是正当的.
儒家知识分子认为,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他以火德立国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当然,要统治全国.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经抛弃了当年白莲社所提出来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一些观念,但还是保留了大明的国号.还有一点,上一回我们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谁要是当王,都说是大王,大王,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谁立年号,从古至今都是两个字的年号,都没有一个字的年号,为什么明朝在立国之前,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有一个年号,叫吴元年?一个字,什么意思?
按照现在的分析,朱元璋称“大明”,必不能让小明王称“大明”.他必须让这个“明王”成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传在小明王上面,这种材料.所以,韩林儿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虽然他用了他这个“明”字,但是他让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国号加大字,起源于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后来称的.元朝叫大元,这个元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是用《易经》的一句话,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继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说这个吴元年,为什么人家都用的是两个字的年号,到了吴王这儿出了一个字的年号?实际上这是史臣在修史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了马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年他用的是龙凤年号,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应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时候,把船沉了,这个小明王没有了,这个龙凤年号不能用了.可是这一年又不是一个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个建立新年号的年,那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用龙凤年吗,不用龙凤年又没有别的年可用,就用“吴”吧,就是“吴元年”,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吴元年.这个吴元年恰恰可以让我们知道当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国的前一年,还在奉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但是史臣们在写的时候,是不能这样写了.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问题,就讲了朱元璋这个大明,这个“明”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与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后被普遍接受.
下边我们讲朱元璋,说自己建立的大明国,他要让全天下人看,确实是明王出世了,弥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过好生活了,你们跟着朱元璋没有错,那么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驱逐鞑虏”,就是赶走蒙古贵族,恢复中华,恢复以汉人为主体的,没有民族压迫的在中原的统治.当然,朱元璋后来曾经说过,这是我们补充一句,朱元璋并不是说,要压迫蒙古人,他说蒙古人,也是大家都应该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他说恢复中华,并不是要压迫蒙古人,也不是说不允许蒙古人在内地待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陈纲立纪”,“陈纲立纪”什么意思?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建立制度,整顿秩序,“陈纲立纪”.还有一句话,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别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么,这几句话,我认为就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想,这理想有这么几个内容.我认为有三条:
第一,就是要赶走蒙古贵族的统治,这点他实现了.
第二,要重整社会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放出来,解救出来.第一条,实现了,第二条他正在着手,第一条和第二条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水生火热当中解放出来.他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他怎么样达成他的目的呢?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背叛了农民革命,背叛了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的敌人了.后来,是不是呢?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当中,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下,谁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当了统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对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在社会最底层生活,他的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别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国不久,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天下刚刚稳定,老百姓财力都很困难,因为打仗嘛,损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就是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乱摇晃它,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他有一次和刘基讨论说,怎么样来发展生产,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说宽仁而已,待老百姓宽仁,刘基说对老百姓要实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说光宽仁可不行,怎么说呢,这句话?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什么意思呢?你光说宽仁不行,他们没有财富,经济没发展,行吗?说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项目,老百姓很疲劳,行吗,不行.说你教育搞得不好,礼仪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说宽仁行吗,他说你不禁那些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还是受欺压、受剥削.光讲宽仁是不行,如果你这些事情都办不好,你要只讲宽仁的话,老百姓也得不到好处.这几句话,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我把他归结成五条:
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阜民之财.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节约开支,节省民财,节省民力.
朱元璋当年没有土地,他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他不允许别人随便浪费物力财力,他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劳动所得,都是他们的血汗.朱元璋本人当了皇帝以后,吃穿这方面都非常俭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炉子,非常热,他到各个衙门去看事的时候,那也是汗流浃背,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裳,这个湿了然后换一件,旁边的官员看他所换下来的衣裳一件一件没有一件新的,他什么没有啊,他说我富有四海,什么不能有,但是我必须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经过过贫苦生活,他体会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什么意思呢?他说当了皇帝以后,他要喜欢什么,下边就有什么风气.说要崇尚节俭,就能够养性,能够养我们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丧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里头,看见几个宫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缕丝线,他就把这个宫女叫回来,说这是谁扔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罚不饶,在宫里头不敢,看见两个宦官穿着新鞋,下着雨就赶淌,就敢踩泥水,你们怎么这样不爱护老百姓给你们提供的衣服、鞋子,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让你们随便糟蹋,就说他在宫里头,在他自身都提倡节俭,这跟他出身有关,也跟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爱惜民力,要保护民生这样一个理念有关系,不仅仅因他出生穷,出身穷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吗?
所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大家安养生息,要让百姓的财力能得到节俭,不浪费他们的民力和钱财.
第三,少上工程项目,不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朱元璋还奖励农桑,他规定一家种多少树,种多少桑树,种多少枣树.他说如果遇见饥荒,这些枣树也可以救命.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细.他说,我以前读《尚书》读到“敬爱人”的时候,他说我有很多感受,什么感受呢?说以前当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这些人,并不是经常会考虑老百姓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才能够长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够关心百姓,并不仅仅说是为了百姓而关心百姓,他也考虑他的统治,我想这是在当时,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样的一个政治格局下,这是必然的.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叫做“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说过,“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他这个话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意思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这话太现代化了,这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这样,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办学校,提倡教育,让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视百姓的教化,教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呢,是办学校,他很重视,这点我们不详细说.他还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乡间基层.比如说他立了一个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几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为非,不要偷盗,要孝顺老人,团结乡里.教民榜文就在四处张贴.各个村子里头要设一个木铎,什么叫木铎,铎就是铃铛,木铎是什么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里头走,敲着这梆子,孝敬父母,不许偷盗,热爱劳动,就说这些.让这些道德建设在民间就这样推行,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就是明朝实行了一种古礼,这个古礼是什么?叫“乡饮酒礼”,“乡”就是乡村的“乡”,饮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实行,什么意思呢?就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人来主持这个乡饮酒礼,要总结这一年当中这个村里发生的事,评判一年当中的村民的表现,谁要是表现得好,坐下来喝酒,表现得不好,站着喝,再表现得不好,没有酒喝,一边站着,提出惩罚,给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设一直深入到基层.
还有,关于法律.我们也还会说到,他编的关于法律的书叫做《大诰》,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个县学都要有,学生都要学,《大诰》要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是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说一说.《大诰》里边,记载的惩治贪官污吏,惩治为非作歹的各种条例.他编了《大诰》,让家家户户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将来你犯了事,说是被判刑了,罪减一等,说我们家有《大诰》,你看看吧,减一等.说你要是有事情触犯法律了,家里有没有《大诰》,没有,加一等.这个成为明朝后来遵守的一个习惯,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说被判了什么事了,有没有《大诰》,说有,那就减一等吧,实际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从传统上遗留下来,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
第五,最后一条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朱元璋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对贪官污吏,对富民的欺压非常痛恨.他有切身体会,他说我以前我见到州、县官,他们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税,就知道贪赃,他说我就要求官员廉洁,如果你官员廉洁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么走怎么都好,如果你不廉洁了,你就走在荆棘丛中,怎么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严酷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占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国,他就希望有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有廉洁的政府,能够发展生产的政府,让老百姓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大明国.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国理想.但是,我们说朱元璋毕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么,他是不是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到非常彻底呢,他的想法能够贯彻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说,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这些功勋大臣,还有他这些亲王、公主,怎么办呢?他们当了大官,当了公,当了侯,当了王,当了驸马,怎么办呢?他要大量地赏赐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吗,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会成长起来,他们还会走上老路,还会走到老百姓的对立面上去.但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过这个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观历史发展又是一回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曾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国号之谜,敬请从这里揭晓答案!
原文: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迷.大家知道明朝,当然国号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这个“明”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讲四个问题,来解释明朝的国号.
第一, 小明王的这个“明”,从何而来?
第二, 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
第三, 明朝人为什么普遍接受用“明”这个字来作为国号?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这个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我们就讲四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小明王的明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但是他们用什么来号召老百姓呢?他们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来以后,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过上好日子了,这个“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热当中,希望过上好生活.所以,宣传明王出世,实际上是对人民起义的一种号召,那么,这个明王是哪里来的?这个明王来自于明教.明教也称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这个摩尼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是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延载年间.当时唐朝为了笼络回鹘,回鹘是个少数民族,回鹘相信明教,为了笼络回鹘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于承认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后来唐朝就灭了回鹘以后,这个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视了.因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经常会打着宗教的旗号,打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的口号来反对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够正常地活动.在宋朝的时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认.但是由于这种宗教反叛的性质,朝廷还是不允许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转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时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正统,所以对宗教比较开放,一度摩尼教成为比较能够自由传播的一种宗教.但是后来这个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来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这个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们要为了保护自己,就拼命地跟佛教拉上关系,它就用佛教的净土宗的白莲社跟自己挂起钩来.这就是到了元朝的时候,很多人是用白莲社来聚众,实际上他们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莲社混合的这样一种宗教.他们宣传什么呢?宣传是“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我们在前两讲讲过,当时刘福通,说“十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说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朝廷,争取幸福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抬出了自己的口号,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号,所以小明王的这个“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这个明就是从这儿来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现在我们看看小明王的口号,当时的口号叫做“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两句的口号什么意思?“山河奄有中华地”,就是元朝的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它把人分成几等,实行民族压迫,他们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贵族赶走,重新由中原地区的人来统治.“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们只有把自己说成了大宋王朝的继承人,才能够更加有号召力.这日、月两个字,就暗含一个“明”字,用明教来号召百姓.
号召百姓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反抗阶级压迫,重新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不再受民族压迫.
第二个要过好生活,欢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朱元璋为了使自己的队伍更加有权威性,更加有号召力,他也奉小明王为主,在很长时期内,他就用小明王的国号称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号,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他奉的国主是大宋,是小明王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这个封号,他曾经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副元帅,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吴国公,后来又封到王,叫“吴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这个“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为什么不另外再要一个国号,还要小明王这个明字呢?
我想,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当年反抗元朝统治的人,还都相信明王出世这说法,他们投入到起义军这个队伍来,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满足这一批人的愿望,不能扔掉这个口号.扔掉这个口号,就失去这一部分的人心.谁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谁还想做明王呢,没有位置了,他把位置占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队伍毕竟经过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和原来通过白莲教烧香聚众,这样的起义队伍是越走越远.所以,朱元璋后来就曾经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因为元朝的统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变生活状况,因此,就误中了妖术.他指的妖术就是白莲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说法,这个咒语,都是胡说的,他们特别相信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为什么呢?说“冀其治世,以苏其苦”.希望他来治理国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这些人聚到一块怎么着呢?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就是朱元璋虽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号和国号来起义,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回过来批评这个白莲社,批评明教,说他们“无端万状”.所以这也可以看出来,从思想观念上,朱元璋已经和明教的信仰分开了,和原来大部分参加农民起义起义者当中所信奉的白莲教,这样的想法分开了.
他已经受到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个明还是被接受了?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们说的朱升、陶安、刘基、李善长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都相信儒者之说,他们接受大明,实际上他们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释.说中国古代的祭祀典礼当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这跟中国古代的祭礼连起来,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联系起来.他们还提出一种说法,说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还说呢,说“朱”这个字,这个姓氏是祝融之后,祝融是什么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朱元璋继承了这个火德,起于南方,必定战胜北方的水德,因此这个明和火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朱元璋在出生的时候,有很多传说,都跟火有关系呢?说他所住的寺庙,别人认为一片红光,是不是着火了,很多人说一看没有.出生的时候,一看他们家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还是没有.这个火实际上就预示着、暗示着他是火德,将来他坐天下,就和“大明”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就是过去的皇家史臣,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要用这些神道设教来愚弄百姓,要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宣传皇权神授,所以他预先设了很多伏笔,最后说朱元璋得天下是正当的.
儒家知识分子认为,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他以火德立国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当然,要统治全国.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经抛弃了当年白莲社所提出来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一些观念,但还是保留了大明的国号.还有一点,上一回我们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谁要是当王,都说是大王,大王,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谁立年号,从古至今都是两个字的年号,都没有一个字的年号,为什么明朝在立国之前,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有一个年号,叫吴元年?一个字,什么意思?
按照现在的分析,朱元璋称“大明”,必不能让小明王称“大明”.他必须让这个“明王”成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传在小明王上面,这种材料.所以,韩林儿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虽然他用了他这个“明”字,但是他让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国号加大字,起源于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后来称的.元朝叫大元,这个元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是用《易经》的一句话,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继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说这个吴元年,为什么人家都用的是两个字的年号,到了吴王这儿出了一个字的年号?实际上这是史臣在修史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了马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年他用的是龙凤年号,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应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时候,把船沉了,这个小明王没有了,这个龙凤年号不能用了.可是这一年又不是一个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个建立新年号的年,那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用龙凤年吗,不用龙凤年又没有别的年可用,就用“吴”吧,就是“吴元年”,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吴元年.这个吴元年恰恰可以让我们知道当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国的前一年,还在奉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但是史臣们在写的时候,是不能这样写了.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问题,就讲了朱元璋这个大明,这个“明”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与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后被普遍接受.
下边我们讲朱元璋,说自己建立的大明国,他要让全天下人看,确实是明王出世了,弥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过好生活了,你们跟着朱元璋没有错,那么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驱逐鞑虏”,就是赶走蒙古贵族,恢复中华,恢复以汉人为主体的,没有民族压迫的在中原的统治.当然,朱元璋后来曾经说过,这是我们补充一句,朱元璋并不是说,要压迫蒙古人,他说蒙古人,也是大家都应该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他说恢复中华,并不是要压迫蒙古人,也不是说不允许蒙古人在内地待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陈纲立纪”,“陈纲立纪”什么意思?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建立制度,整顿秩序,“陈纲立纪”.还有一句话,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别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么,这几句话,我认为就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想,这理想有这么几个内容.我认为有三条:
第一,就是要赶走蒙古贵族的统治,这点他实现了.
第二,要重整社会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放出来,解救出来.第一条,实现了,第二条他正在着手,第一条和第二条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水生火热当中解放出来.他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他怎么样达成他的目的呢?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背叛了农民革命,背叛了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的敌人了.后来,是不是呢?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当中,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下,谁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当了统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对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在社会最底层生活,他的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别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国不久,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天下刚刚稳定,老百姓财力都很困难,因为打仗嘛,损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就是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乱摇晃它,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他有一次和刘基讨论说,怎么样来发展生产,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说宽仁而已,待老百姓宽仁,刘基说对老百姓要实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说光宽仁可不行,怎么说呢,这句话?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什么意思呢?你光说宽仁不行,他们没有财富,经济没发展,行吗?说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项目,老百姓很疲劳,行吗,不行.说你教育搞得不好,礼仪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说宽仁行吗,他说你不禁那些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还是受欺压、受剥削.光讲宽仁是不行,如果你这些事情都办不好,你要只讲宽仁的话,老百姓也得不到好处.这几句话,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我把他归结成五条:
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阜民之财.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节约开支,节省民财,节省民力.
朱元璋当年没有土地,他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他不允许别人随便浪费物力财力,他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劳动所得,都是他们的血汗.朱元璋本人当了皇帝以后,吃穿这方面都非常俭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炉子,非常热,他到各个衙门去看事的时候,那也是汗流浃背,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裳,这个湿了然后换一件,旁边的官员看他所换下来的衣裳一件一件没有一件新的,他什么没有啊,他说我富有四海,什么不能有,但是我必须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经过过贫苦生活,他体会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什么意思呢?他说当了皇帝以后,他要喜欢什么,下边就有什么风气.说要崇尚节俭,就能够养性,能够养我们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丧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里头,看见几个宫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缕丝线,他就把这个宫女叫回来,说这是谁扔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罚不饶,在宫里头不敢,看见两个宦官穿着新鞋,下着雨就赶淌,就敢踩泥水,你们怎么这样不爱护老百姓给你们提供的衣服、鞋子,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让你们随便糟蹋,就说他在宫里头,在他自身都提倡节俭,这跟他出身有关,也跟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爱惜民力,要保护民生这样一个理念有关系,不仅仅因他出生穷,出身穷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吗?
所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大家安养生息,要让百姓的财力能得到节俭,不浪费他们的民力和钱财.
第三,少上工程项目,不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朱元璋还奖励农桑,他规定一家种多少树,种多少桑树,种多少枣树.他说如果遇见饥荒,这些枣树也可以救命.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细.他说,我以前读《尚书》读到“敬爱人”的时候,他说我有很多感受,什么感受呢?说以前当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这些人,并不是经常会考虑老百姓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才能够长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够关心百姓,并不仅仅说是为了百姓而关心百姓,他也考虑他的统治,我想这是在当时,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样的一个政治格局下,这是必然的.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叫做“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说过,“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他这个话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意思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这话太现代化了,这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这样,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办学校,提倡教育,让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视百姓的教化,教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呢,是办学校,他很重视,这点我们不详细说.他还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乡间基层.比如说他立了一个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几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为非,不要偷盗,要孝顺老人,团结乡里.教民榜文就在四处张贴.各个村子里头要设一个木铎,什么叫木铎,铎就是铃铛,木铎是什么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里头走,敲着这梆子,孝敬父母,不许偷盗,热爱劳动,就说这些.让这些道德建设在民间就这样推行,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就是明朝实行了一种古礼,这个古礼是什么?叫“乡饮酒礼”,“乡”就是乡村的“乡”,饮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实行,什么意思呢?就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人来主持这个乡饮酒礼,要总结这一年当中这个村里发生的事,评判一年当中的村民的表现,谁要是表现得好,坐下来喝酒,表现得不好,站着喝,再表现得不好,没有酒喝,一边站着,提出惩罚,给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设一直深入到基层.
还有,关于法律.我们也还会说到,他编的关于法律的书叫做《大诰》,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个县学都要有,学生都要学,《大诰》要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是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说一说.《大诰》里边,记载的惩治贪官污吏,惩治为非作歹的各种条例.他编了《大诰》,让家家户户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将来你犯了事,说是被判刑了,罪减一等,说我们家有《大诰》,你看看吧,减一等.说你要是有事情触犯法律了,家里有没有《大诰》,没有,加一等.这个成为明朝后来遵守的一个习惯,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说被判了什么事了,有没有《大诰》,说有,那就减一等吧,实际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从传统上遗留下来,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
第五,最后一条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朱元璋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对贪官污吏,对富民的欺压非常痛恨.他有切身体会,他说我以前我见到州、县官,他们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税,就知道贪赃,他说我就要求官员廉洁,如果你官员廉洁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么走怎么都好,如果你不廉洁了,你就走在荆棘丛中,怎么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严酷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占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国,他就希望有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有廉洁的政府,能够发展生产的政府,让老百姓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大明国.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国理想.但是,我们说朱元璋毕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么,他是不是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到非常彻底呢,他的想法能够贯彻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说,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这些功勋大臣,还有他这些亲王、公主,怎么办呢?他们当了大官,当了公,当了侯,当了王,当了驸马,怎么办呢?他要大量地赏赐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吗,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会成长起来,他们还会走上老路,还会走到老百姓的对立面上去.但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过这个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观历史发展又是一回事.
看了 请问朱元璋称帝为什么不依惯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 2020-05-17 …
都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确如此,但我想人不能老是只经历风雨吧,人们都渴望成功,我想问下,是不 2020-05-22 …
填写古诗名句或名人名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受了艰苦实践,才能获得成.“不经历风雨,怎能 2020-06-04 …
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我们 2020-06-12 …
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我们 2020-06-12 …
终身难忘阅读答案难忘的那一课阅读答案已关闭5[标签:一课,答案]匿名2012-01-3114:54 2020-06-12 …
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成语:袖手旁观)B. 2020-07-24 …
青年吴某,原是某厂工人,因多次违反劳动纪律,长期消极怠工,被开除。吴某不但不认错改悔,还经常到该厂无 2020-11-10 …
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回答以下各题。1.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 2020-11-22 …
下列句式不全是同一类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是故败吴于囿遂使之行成于吴B.是寡人之过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城 20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