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关于巴耳末公式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从n=3、4、5、6……能级跃迁到m=2能级时发出的光子光谱线系,因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J.J.Balmer)于1885年总结出其波长通项公式(巴耳末公式)而得名.巴耳末

题目详情
关于巴耳末公式
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从n=3、4、5、6……能级跃迁到m=2能级时发出的光子光谱线系,因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J.J.Balmer) 于1885年总结出其波长通项公式(巴耳末公式)而得名.
巴耳末公式为
1/λ=R*[1/(2^2)-1/(n^2)].
R为里德伯常量,R=1.097*10^7m^-1.
其中最早发现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如下:
Hα=656.3nm(红光),Hβ=486.1nm(绿光),Hγ=434.1nm(蓝光),Hδ=410.2nm(紫光).
当N>7时,发出的是紫外线.
当分子底数(加粗)的2改成其他正整数m时,该公式称为广义巴耳末公式(里德伯公式).
m=1时是莱曼系(n=2、3、4、5……)(在紫外区)
我的问题是:紫外区内的氢原子光谱是不是全部符合公式1/λ=R*[1/(1^2)-1/(n^2)],如果是,那么为什么在公式1/λ=R*[1/(2^2)-1/(n^2)]中N>7时的发出的紫外线波长与1/λ=R*[1/(1^2)-1/(n^2)]计算的结果不同?
如果不是,那么这么多的巴耳末公式的适用范围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紫外区内的氢原子光谱不是全部符合公式1/λ=R*[1/(1^2)-1/(n^2)]的.考察所谓广义的巴耳末公式:
1/λ=R*[1/(m^2)-1/(n^2)] (n>m)
m=1时是莱曼系
m=2时是巴耳末系
m=3时是帕邢系……
m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电子跃迁的下能级的量子数.就是说,根据m的不同把光谱分成不同的线系,方便研究.各谱线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它们的波长范围,而在于量子数m.莱曼系和巴耳末系系中都存在紫外区的光谱.各线系光谱符合各线系自己的规律,巴耳末公式只对巴耳末线系的各条谱线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