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儒家的哪些美学观点是在《礼记》中生成的《礼记》作为儒家的美学著作,提出了很多儒家的美学观点,但哪些观点是带有起源性的?

题目详情
儒家的哪些美学观点是在《礼记》中生成的
《礼记》作为儒家的美学著作,提出了很多儒家的美学观点,但哪些观点是带有起源性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礼记》的生态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关键词:礼; 乐; 宗教;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
  《礼记》是先秦至汉初人文思想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重要源头之一,准确的说,也是生态美学史的源头之一。在以往的中国古代生态美学研究中,从老、庄思想,到魏晋以降的山水文艺作品,讨论主要集中于较为纯粹的艺术思想,涉及《礼记》的美学思想研究也只是《乐记》部分。生态美学的审美对象不只是“高于生活”的纯艺术,它更注重人的“栖居”存在方式本身。再加上,中国古人是在对生活、生命的咏叹中栖居生息的,正如《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样,文史哲不分,哪有什么纯粹的艺术和非艺术思想的区别,所以,在生态美学大趋势的观照下,我们的研究视野应该放大一些,重新把捉和审视《礼记》的生态美学价值。
  一、“礼法于天”,“因天制礼”
  《礼记》的核心观点是“礼”,但《礼记》中“礼”所涉内容包括哲学、道德、法律、政治、宗教、仪式、器物、艺术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文化的总称,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将春秋及三代的文明称为“礼乐”文明。所以,对于“礼”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就成了研究《礼记》美学思想的关键。那么,“礼”的本质是什么呢?《礼记•礼运》有言曰: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1]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淆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2]
  “大一”也叫“太一”,在中国古代话语里常用来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家称其为“道”。既然“大一”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当然也是“礼”的本原。所以,“礼,必本于大一”。“大一”分化为天和地,天和地转化成阴和阳,阴阳分成四季,并在天地间布列了主管万物的鬼神。所以又有“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和“礼,必本于天,淆于地,列于鬼神”之说。也就是说,“礼”的终极来源与宇宙万物的生成是息息相关的,直接来源于“天地”运行之道。《礼记•丧服四至》曰:“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3]“礼”是与天地、四时、阴阳具有同构关系的宇宙存在。《荀子•礼论》有这样一段话: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4]
  这段话直接告诉我们,“礼本于天地”。“本”是“根据”、“本原”的意思,即“礼”的本源是“天地”。“天地”,用今话说,也就是客观的自然。这里的“天地”是一切生命之本,是万物的承载者,正如《礼记•中庸》所说: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乃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5]
  这话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是万物得以覆载的所在,就是“四时行、百物生”的大自然。“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礼记•郊特牲》)[6]
  既然“礼本于天”,“礼”的制定当然也要遵循的是天地运行的原则。《礼记•礼运》曰:
  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神鬼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仪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7]
  可见,《礼记》中的“礼”是“礼法于天”,“因天而制礼”的。曾繁仁认为老庄哲学美学中最基本的命题是“道法自然”,它包含深刻的生态智慧,从宇宙万物诞育生成总根源上揭示人与自然普遍共生、无为不争的规律[8]。从“礼”的本质上看,《礼记》的核心思想与“道法自然”并无二致。“礼法自然(天)”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
  二、“人法于礼”,“天人”因“礼”而“合一”
  如果说世界上有基督、伊斯兰、印度和中华四种主要文化或文明形态的话,基督文化本体观是“神、自然和人”,伊斯兰是“神和社会”,印度是“神和生命”,中华文化则是“自然和社会”。沟通自然和社会的就是“礼”。“礼”法于天,人法于“礼”,这样,以“礼”为介,依“天”而为,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要求。在《礼记》中,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个人日常生活,到处饱含着“礼”的活动是按天意而为的思想,下面略举一二为证。
  1.作为的政治制度的运作的“礼”是遵循“天道”的。《礼记•礼运》有言: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9]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10]
  这段话是说,“政本于天”,君主要依“天命”“降于社、降于祖庙、降于山川、降于五祀”,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来发布政令,只要这样才能“立于无过之地”。古人效法自然,以天道为法则来建构人间的事象,从人性、人情入手,用“礼”召唤人们的良知,彰明人心的善德,使人回归善性。希望人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能“以天行事”,使社会结构变得和谐、有序。《礼记•礼运》中曾描绘过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蓝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1]
  在这里,取法于自然的“大道”得以施行,天下为人们所共有,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各得其乐,整个社会有序、祥和,这便是“大同社会”。
  2.在日常生活之中,“礼”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对象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礼”。制“礼”的根据则是“天”自身显出的自然特征,这也是依“天”而为的思想。如《礼记•月令》中不同的活动对应不同季节的说法:
  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12]
  再如祭祀时的穿着、仪仗等也对应着“天道”:
  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礼记•郊特牲》)[13]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礼记•深衣》)[14]
  十二是历法上的周期,象征“王”代表着上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典型的例子要数《礼记•乡饮酒》中对于宾客座次的安排:
  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15]
  饮酒之意不在“饮”,在于“礼”,“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礼记•乡饮酒》)这样安排的依据是:
  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使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16]
  《礼记》把人们的日常活动看成是“天道”的缩影,通过模拟自然,配合动作、言辞、礼器,在“礼”与“天”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天人合一”是《礼记》的生态美学表现。
  三、以“礼”为美
  我们说《礼记》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礼”上,并非是指“礼”仅仅作为一种社会“准则”而言,合乎主旋律——“礼”的要求就是美的,而是指“礼”作为一种生态美学思想贯穿于人们存在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思想。
  1.“礼”是一种世俗化了的宗教。《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7]《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段玉裁注曰:“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 [18]郭沫若认为:“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制。”(转引自李泽厚)[19]从文字学上看,从“示”的字大多与祭祀有关,所以,许慎的解释是可信的。可见,“礼”最初是一种祭祖敬神的仪式活动。“事神致福”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或巫术仪式,再加上,《礼记》中有大量关于宗教祭祀的论述(包括郊社宗庙、丧葬制度、礼仪的规定及其意义等等)。根据“礼”的起源及其现实特点,我们称其为一种世俗化了的宗教。说它是世俗化的宗教是指它既有宗教的一些特点,又有道德、法律的类似功能。“礼”是效法于天理、派生于天理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常常被作为社会运行的“准则”。“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20]《礼记·礼运》曰: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21]
  有学者评价说:“在世界历史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和制度的生命力可与中国的‘礼’相提并论。”[22]所以,我国封建社会也叫“礼治”社会。或者说,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古人总结沉淀出来的“法”。事实上,确实也有很多“礼”的内容后来成了“习惯法”。但“礼”与一般的道德法律又不相同,它除了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外,它也像宗教一样调整人的信仰问题,即“人与神”的关系,影响人的世界观。
  从“礼”的起源来说,“礼”和艺术性的“美”就是天然不可断分的。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巫术本身不是艺术,但巫术孕育、影响着艺术。”[23]从“礼”的宗教性来说,“礼”与艺术性的“美”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林素玫认为:“礼”属于宗教范畴,“美”属于艺术与美学范畴。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关系,一则矛盾紧张,一则难分难解,其间微妙之关连,夙得治宗教学与艺术、美学学者之青睐,不论宗教学者或美学家大致都认为宗教之狂热与审美之狂喜,同为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之途径,两者皆为臻于脱俗的心理状态之手段。仪式具有审美之意味,尤其儒家的礼乐文化,更可视为一套“美的典范”[24]。林先生还从字源学上论证了“美”和“礼”都与宗教有渊源关系。可以说,《礼记》在社会生活方面体现出的美,因其系统性的“仪式”(ritual)特点而具有一种宗教性的艺术美,因其“法于天”精神而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美。这一美学特点在《乐记》中表现的更为突显。
  2. “乐”和“礼”的相似之处
  《乐记》是《礼记》中探讨“礼乐美典”的荟萃之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它的对象不只是音乐,而是以音乐为代表的整个艺术美学。张恩普认为《乐记》是一篇专门阐述文学理论批评思想的文章[25]。无须质疑,“乐”属于典型的艺术范畴。关于“乐”的美学思想,学者多有讨论,兹不赘述。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礼”跟“乐”的美学共性。
  首先,《乐记》中“礼”“乐”对举,无“礼”非“乐”。《乐记》中但凡说“乐”之处,都会有“礼”辅之。“乐”是“礼”的一个组成要素,是“礼”的一个环节,是“礼”的“仪式”表现。所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26]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27]是也。“礼”是“乐”获得意义和重要性的唯一背景。“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 [28]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29]此“乐”非常“乐”,而是在“礼”的烛照下的“乐”。“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30]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31] “乐”活化了“礼”的仪式,“礼”安顿了“乐”存在的价值及其意义。“乐者,所以象德也。” [32]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3]这说明,“乐”之美源于“礼”之美。
  其次,“乐”与“礼”一样跟宗教关系密切。“乐”并非专指音乐,而是包括诗、歌、舞等其他艺术形式在内。《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郑玄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 [34] 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言:“巫之事神,必用歌舞”[35]显然,这种“舞乐”的起源与巫术、宗教等祭祀活动有关。林素玫指出:就“乐”而言,先秦之“乐”,亦源于巫术祭仪,其内涵为诗、歌、舞合一之情感表达。[36]《乐记》中多出提到“礼乐”与“鬼神”,如:“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37]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38]等等。
  再次,与“礼”一样,“乐”亦法于“天”,因“天”而作“乐”。表面看来,“乐”由人作,实际上,其终极来源与“礼”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39]作“乐”的直接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和谐,但最终目的是追求“天人”和谐,所谓“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40]是也。
  总之,“乐”因“天”作,合“礼”而美,“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思想是一贯的。
  四、结语
  西方社会重视宗教文化,所以西方美学中充满着宗教美学思想。中国社会一贯重视“礼”文化,然而“礼”与“美”的关系却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美学视野过于狭隘。美感被限定在独立于生活的情感领域中,审美对象也与事物的现实存在无关,而是现存事物的类化或提升。“在美学内部,因艺术美集中、纯粹,传统美学往往以艺术为核心,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41]非功利性的审美命题被人为地扩大,推向极端,日益脱离生活和文化实践,走向狭隘与僵化。由于《礼记》中的“礼”与社会世俗生活的渊源颇深,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光照下,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礼”的政治作用、社会功能和其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上,当然没有多少美学价值。
看了 儒家的哪些美学观点是在《礼记...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具有较强氧化性的酸根有哪些?硝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很弱,但和氢离子在一起氧化性很强高锰酸根离子自身的氧  2020-05-14 …

小说中哪个人物最能激励人啊?本人是一个有些精神空虚的家伙,觉得自己缺少个能影响自己的灵魂人物,想从  2020-05-17 …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  2020-07-13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或沉淀放射性很低的原因①当用35S标记噬菌体时,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的  2020-07-29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  2020-11-13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  2020-11-14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民本”发展为“  2020-11-14 …

经济应用文的问题指出下面句子中数次表达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厂部规定,月请假在3天以上者,一律不发月全勤  2020-11-30 …

第4题: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名轲,字子舆,或作子车、子居,其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  2020-12-03 …

下列哪些特点有利于细菌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下列哪些特点有利于细菌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①个体微小②繁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