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借给你的温暖江文胜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7.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8.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6.参考答案:E3分 A2分 B1分

7.参考答案: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8.参考答案:①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照应了前文“听说王老汉厚道……”的叙述。

②形象塑造上,小说这样结尾,使得王老汉“厚道”的形象更为突出。

③主题上,将通过塑造吴亚龙而宣扬的“诚信”的主题,上升到了对“信任”与“大爱”的人性之美的颂扬。

9.答案示例: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

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

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

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

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

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

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

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读后可知,选项主要涉及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分析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小说情节虽有曲折,但并不离奇,更未跌宕起伏;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文章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应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小说具体语句分析作答。还要注意具体的段落位置。第一处在第一节开头:“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第二处在第四节:“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小说结尾的设置有悲剧式的、喜剧式的、出人意料式的、戛然而止式的,要针对不同的结尾,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的角度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本题的结尾是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①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照应了前文“听说王老汉厚道……”的叙述。②形象塑造上,小说这样结尾,使得王老汉“厚道”的形象更为突出。③主题上,将通过塑造吴亚龙而宣扬的“诚信”的主题,上升到了对“信任”与“大爱”的人性之美的颂扬。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情感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 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的探究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哪一位是主人公,然后结合着小说的具体内容,从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的角度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父母的客户(注意是客户)来到家里请设计一套待客礼仪(客人来前、到时、交谈时、离开时)假如你父母的客  2020-06-17 …

平开窗,能向内开180度和旁边窗户平行的,这个角度装不了固定器,怎么固定才能防止被风吹动?我家阳台  2020-06-18 …

普通的一员阅读答案普通一员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后,周总理亲自到邢台指挥人民抗震救灾.周总理来到一  2020-07-02 …

英语翻译有钱,当然是好事,因为金钱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它可以解决我们的衣食住行,但金钱有利也有  2020-07-06 …

把句子补充完整()节到了,家家户户吃(),在家还相互().()节到了,我们去效外(),给烈士们()  2020-07-14 …

小屯子里,家家户户的窗户的窗户上都贴着剪纸.(换种说法,使句子语气更强烈)  2020-11-08 …

某地区2000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20台,到2001年,每百户家庭的彩电拥有量增加了九成,每百户  2020-12-08 …

翻译下列句子.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  2020-12-09 …

英语翻译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东门外郑家巷,兴化竹子并不多,可这一带很特别,从古板桥进城,须经过一条二百  2020-12-1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临近,喜庆欢乐的气氛随着一排排商铺门前挂起的大红灯笼、居民楼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