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什么?
题目详情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整体把握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二、问题研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练习说明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二、问题研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练习说明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看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为什么有的道德经版本,称为《德道经》? 2020-03-30 …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有什么深刻意义?它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020-05-16 …
布衣抱道,抱的是什么样的道. 2020-05-20 …
《王子与贫儿》的道理王子与贫儿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020-05-21 …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指的是什么样的道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急 2020-06-08 …
古文《荆人涉澭》告诉我们的道理古文《荆人涉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020-06-27 …
蜗牛行走时留下的白线能说明什么道理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要写一篇文章名为《我明白了》,她想通过蜗牛行 2020-07-05 …
螳臂挡车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道理哲学 2020-07-11 …
散步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散步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我说:“走大路 2020-07-22 …
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的认识?对现阶段道德是非的认识?为什么雷锋精神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 202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