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跋子瞻和陶诗》的赏析?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题目详情
《跋子瞻和陶诗》的赏析?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1],时宰欲杀之[2].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3].彭泽千载人[4],东坡百世士[5].出处虽不同[6],风味乃相似[7].

注释:
[1] 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 时宰:指章惇.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 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 彭泽: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 东坡:苏轼的号.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 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 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导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惇之流意想不到的.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看了 《跋子瞻和陶诗》的赏析?子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尚书.康诰》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  2020-06-04 …

法史学的一道论述题《尚书·康诰》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不可不杀.有大罪,非  2020-06-15 …

下列句中加粗的“乃”字与例句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乃勇士头也[]A.乃问其母曰B.乃  2020-06-15 …

英语翻译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2020-06-22 …

英语翻译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2020-06-22 …

英语翻译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2020-07-03 …

英语翻译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2020-07-03 …

英语翻译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2020-07-03 …

顾炎武《日记录》记载:“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而七……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2020-07-06 …

顾炎武《日记录》记载:“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而七……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乃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