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写作背景

题目详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写作背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是他在贞元三年(787年)在安徽苻离所写,此年他16岁.白居易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他从小刻苦学习,十几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16岁时所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名句后来名扬四海,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声赞美,由于得到当时大诗人顾况的好评,从此进入仕途.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诗词大意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看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写作背景...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