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孟子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家他有什么的思想?急!
题目详情
孟子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家他有什么的思想? 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看了 孟子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家他有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是共同撰写的,是的记录.孟子,时期的家、家,名,字.他是继 2020-05-16 …
有历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一个理想国家的理论。提出“为政以德”主张的思想 2020-06-28 …
从下面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1.2.3.4处寂寞时想家,便带来一分(1);痛苦时想家,便带来一分 2020-06-28 …
请你填写完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流派人物历史时期主要思想孔子“仁”;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孟子 2020-07-1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爱人”主张主要是什么内容?战国时期儒 2020-11-06 …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阅 2020-11-13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阅读下 2020-11-13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 2020-11-23 …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2020-12-21 …
回答有关百家争鸣的问题:(1)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请说出他的主张。(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 202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