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若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若禄禄若玉硌硌

题目详情
道德经里的一段话
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毂 此其贱之本舆 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若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其贱之本与 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若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其贱之本与 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若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网络上版本太多了,这两条是从网上得来的帛书甲的不同简译.楚简本没有参照.
我想知道,那个“毂”与“谷”,“舆”与“与”与“誉”,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通假?在战国之前,“舆”是否通“与”或者“誉”,舆是否有其他解释.“毂”与“谷”差别就更大了.我看了下楚简的彩图,翻成现在“舆”和“誉”的两个小篆字形有些不一样.出现“舆”的地方很多,出现“誉”的只有一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
到底战国的作者是个什么意思?后来的人改字又是个什么意思?或者说考古专家在小篆体翻成简繁体时出现了错误?古本中的那些个原字,到底对应现在的哪个字?
求老师或者吧中大神解下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不知你的竹简材料是从哪取得的,和我了解到的不同.我把我的列上来做为参详.
夫是以侯王自胃K孤、寡、不毂,此其贱KK与?非K?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KK若玉,珞KKK.
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与?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K代表脱漏或难辨认)
古文字中通假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只字形相似一种原因.
不能因言害意,因字害意.古人著书的根本是表达思想.在多种文本的情况下,首先要求的应该是意通.如果都通顺,对于普通读者来讲,那可能更多是看你对这篇目和这本书的理解了.
当然如果你有考据的兴趣,另当别论.
至于作者、年代的问题,有一个事实,有关年代问题的文章的不完全收录,最多已经有近四十万字.所以说问题异常复杂,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倒是有两个共识可以供你参考:道德经一书已经排除了战国中晚期成书的可能;在成书之前文本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原因众多.
战国早期可能存在一位道德经的整理者,或者注者.
最后还有一个意见,如果从读者的角度,我劝您不要过分迷信出土文本,多种考据材料都证明几个出土文本也都并非完足本、信本,还是以理解为第一宗旨.
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