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那山那人那狗彭建明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题目详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 那人 那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2)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A.错误;“突出了安静的特点”正确,“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错误,父亲的内心是不平静的;
B.正确;
C.错误;“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于焦虑”错误,父亲内心有不舍与郑重,但并非不安与焦虑;
D.错误;“没有设置矛盾冲突”错误;父亲内心中对于移交工作的不舍正是本文的矛盾冲突;
(2)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第一处画线句,是父亲内心对儿子产生的疑虑,“你不后悔吧?”担心儿子会无法承受工作的重任,“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进一步说明了担心的缘由,即长久的艰苦工作考验;
第二处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父亲的身体状况比喻成山顶落日,既表达父亲像太阳那样愿为山区人民发光发热的念头,又形象地写出父亲明白自己身体状况已不适合工作,尽管不舍,也不得不寻找继承人的无奈;
(3)本题考查插叙手法的作用,插叙可补充情节、解释说明、使结构紧凑、增加文章感染力、突出中心;本文中插叙内容安排在儿子接班的情节之后,补充说明父亲退休与儿子接班的前因,让文章更紧凑;从中心主旨看,插叙补充的父亲的退休更进一步体现了父亲的敬业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更突出主题;

答案示例:
(1)B;
(2)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
表现了父亲认清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实,内心的无奈、不舍;(第一处画线句2分,第二处画线句3分,意思对即可)
(3)(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现父亲退休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看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去澳大利亚读书学习英式英语,可以看美剧吗?现在市面上美式发音的英文书很多,本人想学习英音的.但是英音  2020-11-05 …

英语翻译翻译:1.你这样做真是太傻了.2.观看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艺很有趣.4.他想买本英汉词典.5.你  2020-11-15 …

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  2020-11-22 …

阅读理解。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  2020-11-22 …

花儿开了,有再开的时候;鸟儿飞走了,有再来时候;草儿枯黄了,有再绿的时候;谁能告诉我时间过了怎么不再  2020-11-24 …

草屋的声音赵伟平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0-12-24 …

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  2021-01-06 …

阅读理解。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  2021-01-06 …

阅读理解。半截蜡烛(节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  2021-01-06 …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赵伟平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  202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