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寒食帖蒋勋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便写于元丰五年:“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在元丰三年写的《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选自蒋勋《无关岁月》,译林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有改动)
(1)蒋勋在作品中说书法、谈诗文、论人生。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回答问题。
说书法:苏轼四十六岁写下《寒食帖》。
谈诗文:___
①填空:苏轼四十四岁,写下《___》;四十六岁,写下《___》;四十七岁,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蒋勋引用苏轼“魂惊汤火命如鸡”,其用意是什么?
论人生:黄州的贬斥,对苏轼来说有哪些不凡的意义?
(2)如果想在第6、7节引用《记承天寺夜游》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一节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___
(3)如图临摹作品与真迹相比,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请联系文章,具体说说临摹作品的得与失。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什么?
得:___
失:___
关键原因:___。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便写于元丰五年:“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在元丰三年写的《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选自蒋勋《无关岁月》,译林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有改动)
(1)蒋勋在作品中说书法、谈诗文、论人生。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回答问题。
说书法:苏轼四十六岁写下《寒食帖》。
谈诗文:___
①填空:苏轼四十四岁,写下《___》;四十六岁,写下《___》;四十七岁,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蒋勋引用苏轼“魂惊汤火命如鸡”,其用意是什么?
论人生:黄州的贬斥,对苏轼来说有哪些不凡的意义?
(2)如果想在第6、7节引用《记承天寺夜游》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一节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___
(3)如图临摹作品与真迹相比,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请联系文章,具体说说临摹作品的得与失。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什么?
得:___
失:___
关键原因: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开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苏轼的书法,诗文以及人生,三方面去剖析,这要结合具体内容去分析. ①这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分析.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看出,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在元丰三年写了《答李端叔书》,也就是他的44岁;苏轼在元丰五年五年写了有名的《江城子》,也是在被贬黄州期间,其年他46岁.
②对引用内容的作用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在文章的第四段可以看出.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小人的诬陷,被囚禁四个月,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即“惟有一死”,所以蒋勋用苏轼的诗句“魂惊汤火命如鸡”来形容当时他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答出大意即可. ③结合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理解.黄州的贬谪对苏轼产生的意义,不仅有对他诗文的影响,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意义.黄州的被贬,苏轼以为难逃一死,可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就变得豁然开朗,这是对于生命的影响;他从被贬后,脱胎换骨,写出了最好的诗文;《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这也是苏轼对于诗文的境界的最终理解.能够找出其中两点即可.
(2)该题考查的是对引用诗文及其作用的分析.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首先要回答出放在哪一节合适,然后再分析原因.
在文章的第6节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苏轼不能签署公事,生活自在这一生活状态,这与《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的状态相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突出自己的生活状态“闲”,因此这时的生活状态是相似的;
在第6节中《江城子》写于被贬黄州的元丰五年,而《记承天寺夜游》则写于元丰六年,这两部作品相差时间很近,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
在第6节写苏轼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这样旷达的胸襟,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作者的胸襟是一样的,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只要能够回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我们也可以从第7 节的意思去进行反面分析,在第7 节作者写的是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是写苏轼避开亲人和学生,这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思想不符,因此不能放在第7 节.
(3)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寒食帖》真迹与临摹的区分,具体说出临摹作品的得与失,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还有要能够找出差距的关键原因,这要结合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悟进行具体分析.
得:临摹的作品具有形似的特点,苏轼的《寒食帖》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而临摹的作品也达到了这种状态,因此具有形似的特点.
失:临摹的作品虽然达到了形似,但是无法临摹出苏轼的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的神似,临摹的作品这是停留在刻画之美上,而没有参悟其中的神美.
造成这种原因是临摹者没有经历过苏轼的那种历尽苦难而豁然开朗的人生,所以就不会把这种感情融入其中,因此就丧失了神韵,这要能够结合苏轼的人生意义去分析,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
(1)①谈诗文:《答李端叔书》《江城子》(2分)
②表现苏轼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只写出惊惧与惶恐得1分)(2分)
③论人生:认识到艺术之美的极境就是纷华剥蚀净尽之后的毫无伪饰;对生命的认识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创作出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3分,一点1分)
(2)(4分)第6节合适(判断加理由阐述1分).
理由如下:
①创作时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与第6节所引用的作品创作时间相近.
②生活状态:《记承天寺夜游》诗人的状态是“闲”,与第6节诗人不能签署公事,落得自在相符合.
③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旷达的胸襟,这与第6节苏轼被贬后不自怨自艾相符.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④而第7节提到远远避开家人亲友学生,与《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相伴夜游内容不符(1分).
(如回答第7节合适,从“多难畏事”“放浪山水间”等角度解说理由,最多得2分.)
(3)(3分)得:形似,字迹颠倒随意,大小不一.
失:神非,苏轼作品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临摹作品还停留在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上.
关键原因:临摹者没有苏轼那样历经苦难后豁然开朗的人生体悟.(或者没有参透美的极境究竟是什么.)
②对引用内容的作用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在文章的第四段可以看出.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小人的诬陷,被囚禁四个月,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即“惟有一死”,所以蒋勋用苏轼的诗句“魂惊汤火命如鸡”来形容当时他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答出大意即可. ③结合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理解.黄州的贬谪对苏轼产生的意义,不仅有对他诗文的影响,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意义.黄州的被贬,苏轼以为难逃一死,可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就变得豁然开朗,这是对于生命的影响;他从被贬后,脱胎换骨,写出了最好的诗文;《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这也是苏轼对于诗文的境界的最终理解.能够找出其中两点即可.
(2)该题考查的是对引用诗文及其作用的分析.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首先要回答出放在哪一节合适,然后再分析原因.
在文章的第6节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苏轼不能签署公事,生活自在这一生活状态,这与《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的状态相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突出自己的生活状态“闲”,因此这时的生活状态是相似的;
在第6节中《江城子》写于被贬黄州的元丰五年,而《记承天寺夜游》则写于元丰六年,这两部作品相差时间很近,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
在第6节写苏轼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这样旷达的胸襟,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作者的胸襟是一样的,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只要能够回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我们也可以从第7 节的意思去进行反面分析,在第7 节作者写的是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是写苏轼避开亲人和学生,这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思想不符,因此不能放在第7 节.
(3)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寒食帖》真迹与临摹的区分,具体说出临摹作品的得与失,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还有要能够找出差距的关键原因,这要结合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悟进行具体分析.
得:临摹的作品具有形似的特点,苏轼的《寒食帖》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而临摹的作品也达到了这种状态,因此具有形似的特点.
失:临摹的作品虽然达到了形似,但是无法临摹出苏轼的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的神似,临摹的作品这是停留在刻画之美上,而没有参悟其中的神美.
造成这种原因是临摹者没有经历过苏轼的那种历尽苦难而豁然开朗的人生,所以就不会把这种感情融入其中,因此就丧失了神韵,这要能够结合苏轼的人生意义去分析,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
(1)①谈诗文:《答李端叔书》《江城子》(2分)
②表现苏轼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只写出惊惧与惶恐得1分)(2分)
③论人生:认识到艺术之美的极境就是纷华剥蚀净尽之后的毫无伪饰;对生命的认识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创作出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3分,一点1分)
(2)(4分)第6节合适(判断加理由阐述1分).
理由如下:
①创作时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与第6节所引用的作品创作时间相近.
②生活状态:《记承天寺夜游》诗人的状态是“闲”,与第6节诗人不能签署公事,落得自在相符合.
③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旷达的胸襟,这与第6节苏轼被贬后不自怨自艾相符.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④而第7节提到远远避开家人亲友学生,与《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相伴夜游内容不符(1分).
(如回答第7节合适,从“多难畏事”“放浪山水间”等角度解说理由,最多得2分.)
(3)(3分)得:形似,字迹颠倒随意,大小不一.
失:神非,苏轼作品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临摹作品还停留在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上.
关键原因:临摹者没有苏轼那样历经苦难后豁然开朗的人生体悟.(或者没有参透美的极境究竟是什么.)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这是什么朝代的文字?文物?如图,帮忙看看这块铜是什么时候的东西?是个什么东西?还有这个链接上的上半 2020-05-13 …
万用表电阻烧坏,请看看要换多大的电阻南京电表厂,指针式表.MODEL MF 47 100欧姆档的电 2020-05-14 …
谁帮看看这段话啥意思?看起来不是什么好话,是一个外国人说一个笨笨女孩的,谁帮看看是什么意思! 暂时 2020-05-16 …
看看这句话有没语病哈.游戏里想开个军团取名叫武刑军,想用英文的.就是这句看看对不:thearmyo 2020-05-20 …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急!)原文:今天,我偶然读到了摩罗的一篇文章《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2020-05-21 …
爸爸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爸爸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 2020-06-23 …
困扰我很久的疑问:化装的高手,进来看看如果把两块镜子立放成夹角90度,然后自己从两镜子角平分线的方 2020-06-24 …
把()填出"看"的反义词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瞻前()后一下子就看的清清楚楚——一()无余你看我 2020-07-02 …
简单的英语仿句!英语好的就来看看吧!希望各位可以耐心看下,即使解答不了也先看一看,千万不要因为字母多 2020-11-11 …
“不屑一顾”的意思是()A不值得去看看B没有一个顾得着看一看C认为不值“不屑一顾”的意思是()A不值 2020-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