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取信于民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
卫鞅取信于民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 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 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 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 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曰,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 辄予五十金 ()
(2) 民怪之 ()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恐民之不信己 桿吏之来吾乡
B.以明不欺 扶苏以数谏故
C. 刑其傅公子虔 视其缶
D. 怯于私斗 苛政猛于虎也
3. 翻译句子。
(1)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 千数。
译文: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
(3)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译文:
4. 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行之十年,秦民大 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1. (1) 就 (2) 对……感到奇怪
2. A A项都解释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连词,来/介词, 因为;C项分别为:他的/代词,那;D项分别 为:介词,在/介词,比。
3. (1)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 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 不因外物(好坏) 和自己(得失) 而或喜 或悲。
(3)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 酒上。
4. 因为新法令实施了十年,秦民在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 人饱暖。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敢因私 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
附[译文]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 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 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 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 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 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五十金”。有 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赏给了他五十金, 借此表明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 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 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 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 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 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用黥刑处罚了 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 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 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 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在私利方面争斗, 乡村、城缜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 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 2020-06-14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阅读答案,十万火急!秒速!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 2020-06-17 …
英语翻译《山海经》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 2020-06-22 …
题文1.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2020-07-02 …
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 2020-07-05 …
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材料二“民食果瓜 2020-07-07 …
人类的祖先钻木取火,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钻木取火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将削尖的木棒伸到木板的洞 2020-07-08 …
《韩非子》中记载:“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 2020-07-28 …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回答下题。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 2020-11-07 …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