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为什么杜甫在《春望》中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歇顶?

题目详情
为什么杜甫在《春望》中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
垂过耳.歇顶?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一种夸张手法.
  2、“百头乱发垂过耳”是指其貌衰老不堪.对于现代人(男生)来说“垂过耳”是算长了,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潦倒衰败的长度了.而且即使头发“垂过耳”,用簪子也无法束起来.
  “不胜簪”“垂过耳”应该不算是谢顶吧,应该是营养不足造成的毛糙断发.众所周知,杜甫的大部分都是后唐时期,反映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疾苦饥寒的诗句,而诗人自己也是困顿不堪.
  《春望》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同谷七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为替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说情而得罪了唐肃宗.杜甫被贬出京城,放任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赴任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与苛政带给人民的苦难,为此他有感而发,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此后,由于官卑难伸其志,加上关中大旱生计维艰,杜甫于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7月辞官回乡.接着杜甫“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他接受在秦州为官的侄儿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于当年9月之后携妻子西行,流寓陇右地区.在秦州的一月期间,杜甫写了一百余首描写陇右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诗.“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杜甫又由于受同谷县令邀请,便于当年十月离开秦州,赶赴成州之同谷.同谷县为唐代时与秦州郡南部毗邻的成州郡治所在地,即今陇南市的成县.杜甫一家经赤谷、寒峡(今天水市的皂角镇、红山厂一带)盐关、长道,再南行经今日的西和县城,翻越积草岭、泥功山、抛沙镇而至同谷县.及至去拜访同谷县令时,县令却嫌弃杜甫已弃官且穷困潦倒便避而不见.杜甫衣食终无着落,迫不得已便在南山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适逢大雪封山的隆冬季节,杜甫一家饥寒交迫,杜甫于无奈中长歌当哭,和着血泪写出了《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
  这首七言组诗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卓绝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其食不裹果腹,“岁拾橡栗随狙公,黄独无苗山雪盛”;其衣不蔽体,“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住荒凉破败,“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其貌衰老不堪,“百头乱发垂过耳”;其体态羸弱不堪,“身不成名身已老,三人各瘦何人强”;其情绪悲观绝望,“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其行踪飘忽无定,“三年饥走荒山道”.
  作者在诗中不仅强调了自己的客居身份,悲苦生活,并由家及国,揭露了当时朝堂上龙蛰蛇游的反常政治现象,对于自己有志难酬的不平也发出了感叹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