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脊椎动物演化序列(古生物地层学)

题目详情
脊椎动物演化序列(古生物地层学)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可能有点太具体了,其实只看每段开头就可以了
无颌类:无颌类是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它们没有上下颌,口如吸盘.由于它们大都生活在水中,具有鱼形的身体,所以常被译为“某某鳗”或“某某鱼”,其实它们是比通常意义的鱼类更原始的脊椎动物.现生无颌类仅有盲鳗和七鳃鳗两大类约50种,但在早古生代的海洋中,它们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是真正的海中霸主.

甲胄鱼类是最早分化的古鱼形动物.它们全身披有“甲胄”(这里所说的“甲胄”,并非古代将士戴在头上的头盔和披在身上的金属护身衣,而是一种含钙质成分的骨质甲片),还没有演化出上下颌,没有骨质的中轴骨骼或脊柱,通常靠滤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或微生物为生,有时候可以吮食大型动物的尸体,主动捕食能力非常差.
原始早期鱼类——盾皮鱼类及棘鱼类
a.盾皮鱼类,是一种戴盔披甲的鱼类,一支古老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是古生代最为繁盛也是种类最多的鱼类,其头部和身体的胸部均包在骨质呈箱状的硬甲里,象古代士兵使用的盾牌,由此而得名.其笨重的甲胄虽然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也付出了灵活性降低的代价,使这种鱼类在生命史中虽成为了泥盆纪古海洋的主宰,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在3.5亿年前,随着泥盆纪的结束,与它们的祖先甲胄鱼类一起全部退出生命演化的舞台.
b.棘鱼类:另一类古老的鱼类,长得象黄花鱼,个体不大,体长不超过30厘米.它的鳍非常特殊,与任何鱼类的鳍都不同,所有鳍叶的前方都有一根强壮的鳍刺,其上还有像雕刻出来的纵向花纹.沿身体的腹侧,在胸鳍和腹鳍之间,还有几对附加的小鳍,同样由鳍刺支持.“棘鱼”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棘鱼类始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在4亿年前曾达到演化的顶峰,之后逐渐衰落,到2.7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全部灭绝.
高等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a.软骨鱼类(即鲨类和鳐类)在演化历史过程中身体始终是软骨性的.除了覆盖身体的细小鱼鳞,所有骨骼都是由软骨组成,从不骨化.所以我们发现的软骨鱼类化石也很少,大多为牙齿和鳞片.
b.硬骨鱼类(包括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中非常成功的一类动物,它生活在地球上所有水域中.
最为丰富多彩的鱼类——辐鳍鱼类
i)软骨硬鳞类是最早发展出来的硬骨鱼类.这种鱼身体都覆盖着厚厚的珐琅质菱形鳞片,但体内的骨骼仍为软骨.它们在古生代的晚期至中生代的早期时占有一定的优势.现存的硬鳞鱼类极为稀少了,目前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华鲟就是硬磷鱼类中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i)全骨鱼类: 在中生代的早期和中期软骨硬鳞类被全骨鱼类代替了,化石代表如中华弓鳍鱼.
iii)真骨鱼类: 到中生代的晚期,由于真骨鱼类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多样.全骨鱼类又被发展中的真骨鱼类代替了.
肉鳍鱼类
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因其鳍的形态为肉质的柄状而得名.这种鱼成对的鳍只有有两对,肉质,鳍内的骨骼与高等的脊椎动物的四肢骨骼相似,以后这两对鳍将演化为四足动物的四肢.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肉鳍鱼类在泥盆纪时最为繁盛,以后逐渐衰落,现生的只有3种肺鱼和1种极为罕见的总鳍鱼类——拉蒂迈鱼(又称矛尾鱼).
古两栖类
“两栖”的含义:两栖动物英文名称“amphibian”,就是“有两种生活的动物”.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有尾巴,并用鳃呼吸,而它们的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尾部消失.这个发育的过程叫“变态”,是这类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两栖动物的兴衰:两栖动物在登陆初期是当时陆地上最进步的动物.在距今大约3.5~2.9亿年两栖动物开始发展和繁盛,之后,到了大约2亿3千万年左右,随着爬行动物的兴起,两栖动物逐渐衰落下去,只有少种类数残存到现在.目前两栖动物大约有4千多种,在5万种现生脊椎动物中,属于种类最少的类群之一.
两栖动物虽然完成了由水上陆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脱离水,还必须在水中产卵并度过幼年时期.因此,还不能说真正征服了陆地,它们是从鱼到爬行动物发展过程中的纽带.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由肉鳍鱼类中的某些种类演化而来的,鱼石螈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两栖动物.它们的一系列特点都与总鳍鱼类相似,如:四肢骨骼和头骨的组成、牙齿的构造等;它们还有鳃盖骨的残余和“鱼尾”的鳍条等,尽管这些都代表着某些鱼类的特征,但它确实是一种真正的四足动物,具有肩带、腰带、肢骨相当坚固,前后足都是5个趾头,能在陆地上活动等进步特征.
我国已知最早的蛙类——“三燕丽蟾”:生存在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古爬行动物
三亿多年前,两栖类中的有志者,一类迷齿两栖动物,为了更好地征服广袤的大陆,终于产下了“羊膜卵”.它们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爬行动物.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到了中生代,爬行动物终于统治了世界:天空翱翔着翼展达16米的翼龙,海中隐藏着重达150吨的蛇颈龙,陆地上则游荡着成群结队大小悬殊的各类恐龙.然而白垩纪末它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如此,今天的地球上仍然存在一个千奇百怪且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大家族.
羊膜卵的出现:爬行动物形成的标志是羊膜卵的出现.羊膜卵的出现也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继“脊椎出现”、“颌的出现”、“从水到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羊膜是蛋中的一层薄膜,它包裹着胚胎,里面有液体(又叫羊水),像温室一样保护着小胚胎,使它不怕干燥,能在陆地上孵化出小动物.羊膜卵的出现,使爬行动物的发育过程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从而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生的可能性.
爬行动物的演化:最初的爬行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石炭纪,是从某种迷齿两栖类进化形成的.中生代的三叠纪开始繁盛起来,并曾主宰地球达一亿五六千万年之久,而且还占领了海、陆、空,因而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但是,到了白垩纪爬行动物开始衰退;6500万年前,恐龙、翼龙全部灭绝,其它的爬行动物也大为衰亡.到了新生代时只有少数种类残存了下来.到了今天,地球上生活的爬行动物只有龟鳖类、鳄类、有鳞类(包括蜥蜴和蛇)和新西兰的喙头类了.
爬行动物的分类:根据头骨的结构可分为三大类:无孔类(如龟鳖类)、双孔类(如已经灭绝的恐龙、翼龙、蛇颈龙、以及有现生代表的鳄类、有鳞类、喙头类等)和下孔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就是从下孔类爬行动物进化出来的.
恐龙
中生代的陆地是恐龙称霸的大地.很多人脑海中的恐龙,都是身披鳞片、巨大无比的动物,其实我们已知道最小的恐龙——小盗龙只有40厘米长.而最近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恐龙化石进而表明,并非所有的恐龙都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样,浑身长着鳞片,有一副冷酷的外表,有一些恐龙,甚至包括霸王龙在内的许多恐龙,像美丽的鸟类一样,是长有羽毛的,有一副温柔的形象.
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
似哺乳爬行动物,顾名思义,它们是长得像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都属于下孔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就是从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一支——兽孔类演化而来的.
分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分为盘龙类和兽孔类两大类.
盘龙类是基干的早期类群,从石炭纪一直延续到早二叠世.盘龙类中的楔齿龙类是早二叠世陆地上的肉食统治者,从这类中产生了兽孔类.盘龙中有的种类有着长长的背棘,如同船帆似的,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帆”是用以调节体温的,能够迅速吸收或放出热量.盘龙化石大多发现于北美洲和欧洲,我国至今还没有发现此类化石.
兽孔类:主要包括恐头兽类、二齿兽类及兽齿类.
恐头兽类有肉食和植食两大类群,只生存于二叠纪,没有留下后代.
二齿兽类是二叠纪、三叠纪最为繁盛的类群,以植食为主.典型的二齿兽仅在上颌有两个“犬齿”.二齿兽类包括二齿兽、水龙兽、肯氏兽等.
兽齿类是肉食类群,包括兽头类、丽齿兽类和犬齿兽类,以犬齿兽类最为兴旺.哺乳类在三叠纪后期就从犬齿兽类中产生.如何识别爬行动物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
爬行动物的牙齿都是一个样,或全是尖锐的,或全是扁平的.而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形态分化,比如我们人类,有铲型的门齿,尖锐的犬齿和丘型的前臼齿和臼齿.
哺乳动物的下颌由一块骨头——齿骨组成,而爬行动物的下颌残存着关节骨和隅骨等.
哺乳动物的四肢直立在身体下面(典型的如马),而爬行动物的向两侧伸展(像鳄鱼)
爬行动物的肋骨在身体中部的脊柱上从头到尾分布;而哺乳动物,比如我们人类,腰部前后没有肋骨,哺乳动物有了“腰”,也就是脊柱上分化出了腰椎,而爬行动物没有.
古鸟类
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并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在1亿3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鸟类首次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辽宁发现的古鸟类化石是这一时期世界上数量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种类最多的代表.这一时期,鸟类个体较小,但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都比始祖鸟大大提高.不过,新生代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今是鸟类取得真正大发展的时期.鸟类的生存空间也由单一的空中发展变为“陆海空”的全面占领.
古哺乳动物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界的成功者.由于有了发达的大脑,它们的家族统治了地球达6000万年之久.而今,依然主宰世界的是这个家族中智慧最高的人类.
脊椎动物演化史中的第7次重大变革——可以胎生、哺乳的哺乳动物的出现
遥远的中生代,在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主宰的地球上,生活着一类特别的脊椎动物,它们有着不同于其他所有动物的生理习性,它们脑子相对较大,身披毛发,产下的是胎儿,而不是卵,幼崽出生后由母兽哺乳.正是这些我们称为哺乳动物的吃奶的“小精灵”,逃过导致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灭绝的白垩纪末期的大劫难,迅速辐射进化,成为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统治者.
比较可靠的化石记录显示,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大约1亿5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而它们的直系祖先(最早的哺乳型动物)在大约2亿2千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
“小精灵”化石:世界上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十分稀少,自1812年发现第一块化石发现以来的近两个世纪,发表的完整骨骼标本不超过十具.值得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辽宁早白垩世地层中已找到数具保存极为完好的哺乳动物骨架,已研究发表的有张和兽、热河兽、中华俊兽、强壮爬兽、巨爬兽等,为早期哺乳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古老哺乳动物
阶齿兽:生活在距今5千5百万年前的古新世,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老哺乳动物,生活于多水草的地区以昆虫类、嫩果、叶为主要食物的古老有蹄类动物.(图5-2-1阶齿兽)
中兽: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兽是吃肉的,相当于现在的狮子、老虎.
六角兽:是一种恐角类.恐角类是第三纪早期的一类大型哺乳动物,最早的化石发现于亚洲和北美的晚古新世,它们在始新世相当繁盛,在渐新世一开始距今约3千万年前就灭绝了.此件标本因其头上有三对骨质突起,所以俗称“六角兽”,虽然模样可怕,但却是吃植物的.
啮齿类与兔形类——鼠和兔
啮齿类: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它们在种类上和个体数目上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多的;在现在,啮齿类动物的种数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数的总和,我们熟悉的松鼠、田鼠、跳鼠、各种家鼠、豪猪、河狸等等,均属于啮齿类.
啮齿类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这些哺乳动物中的大多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保持着小的躯体,这使它们能去开辟大动物所不适应的许多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大多数的啮齿类适应能力非常强,它们居住在地上、地下、树林中、岩石下、沼泽内和草地里,它们分布的范围从赤道地区一直到两极.最大的鼠类和最小的鼠类: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在乌拉圭生存着一种原水豚鼠,头大如公牛,身如野猪.它的近亲,现生的南美的水豚鼠也有1.3米长,重50公斤(图5-9-1,发现在南美300万年前的原水豚复原图).可同样是也是鼠类,最小的可以在麦穗上筑巢,体重仅20克(图5-9-2,巢鼠).
老鼠为什么总在啃木箱?:啮齿类长了一对大门牙,像一对大而尖锐的凿子,而且终生生长,为了不撑破嘴巴,它们就要啮咬各种东西来磨牙,这是老鼠们最可恶的地方,其实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鼠类在吃东西时,是用门牙把食物咬断后,送到后面用臼齿咀嚼,这时门牙是张开的,这一特点是鼠类所特有的.为了咀嚼方便,鼠的犬齿没了,颊齿数目也大大减少.
兔类:老鼠与兔子在生物演化的系谱上是近亲,两者都归入同一大类——啮形超目.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但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兔子的化石最早发现于5千5百万年前的古新世,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
奇蹄动物
奇蹄类:是有蹄动物中的一个类群,现生的代表除了马以外,还有犀牛和貘,而已灭绝的奇蹄类还包括雷兽和爪兽.奇蹄类的特点是它们的趾头数目常常是奇数的,而且脚的中轴通过中趾.所有奇蹄类前、后脚的大拇指和后脚的小趾都已消失,大多数奇蹄类前脚的小趾也不存在,所以奇蹄类的脚上常常只有三个趾头起作用,而在进步的马中只剩下一个趾头.奇蹄类在第三纪中期达到繁盛的顶峰,而在现代已让位于偶蹄类.
犀牛(披毛犀/沙拉木伦巨犀)
犀牛是一种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在第三纪时曾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目前正在走向灭绝,现存的犀牛只有五种,而且仅仅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局部地区.最早的犀牛出现于始新世(大约5千万年前),它们的身体较灵活,善于奔跑,与现代犀牛有很大的区别.在新生代晚期,大部分陆地上犀牛非常繁盛,演化出许多分支,互相平行地演化着.
雷兽是大型奇蹄类动物.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大约五千万年前),那时它们还是些小马驹大小的动物,到了大约三千万年前,雷兽发展到了顶峰,成为笨重而巨大的动物,而当它们一旦成为巨兽后,离灭绝也就不远了.它们很可能是由于气候、环境以及食物的变化以及自身体质等原因灭绝.
爪兽十分特别,它们是奇蹄类中唯一脚上有大的爪而不是有蹄的动物,因此,科学家们称它们为爪兽.它的其他特征,包括牙齿都是奇蹄动物的特征,与雷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到了更新世早期以后(距今大约70万年前),它们便开始灭绝,它们的灭绝可能与更新世地球上出现的冰期有关.
貘 最早的貘类出现在距今约5千多万年前,貘的进化比较简单,主要是身体有某种程度的增大.近年来貘类化石的不断发现表明,我国在新生代貘类动物分布很广,且种类繁盛,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貘类在我国境内消失.现生的貘类仅分布于东南亚(马来貘)和南美洲(美州貘),长着一个延长的,十分灵活的鼻子,有点像小号的象鼻.
越跑越快的马
马是奇蹄动物中发展最成功的一种动物,马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在5千多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
最早的马:是在距今5千多万年前始新世早期出现的始祖马.始祖马没有现代马那种魁梧的身躯,也没有奔驰千里的英姿,而是一种其貌不扬,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其大小和现代的狐狸差不多.头骨很小,脖子也不长,背部隆起没有马鬃,四肢细长,前脚有四个趾,后脚有五个趾,如果不是科学家把世界各地发现的马化石综合对比和研究,又有谁会相信始祖马这样的小动物还会是现代马的祖先呢?
三趾马:不是现代马的直系祖先,它们仍保留着保守的三趾的脚,它们的大小和现代的驴差不多;它们除了少数生活在湖泊地区外,大多数都成群地在草原上奔驰.三趾马在更新世时全部灭绝.在中国,三趾马是从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最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之一.
真马:每条腿上只有一个蹄.真马在约4百万年前由上新马进化而来,其体型已经与现代的高头大马一样.真马在更新世初期扩散到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我国发现的云南马、三门马等属于真马.
偶蹄类
5000多万年前,一个以植物为食的大型哺乳动物家族——踝节类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蹄子和“角”.后来从它们演化出现代生态系统中最繁盛的食草类群——偶蹄类.它们的蹄子更完善,角更复杂多样,为今天动物世界的多样性贡献着绚丽和斑斓.
偶蹄类是目前为止进化得最为成功的有蹄类动物,现在大多数有蹄动物都是偶蹄类,如牛、羊、鹿、骆驼等.偶蹄类的得名依据主要就是因为前后脚的趾数都是偶数——2个或4个,身体重量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
偶蹄类的兴起:偶蹄类可能起源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类发现于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距今大约5多千万年前).那时是奇蹄动物的天下,数量和种类比偶蹄动物多的多.但是现在,偶蹄动物比奇蹄动物要多得多了.这主要归功于它们所拥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状,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归功于消化系统的进步.大多数偶蹄类都是反刍动物,反刍偶蹄类具有复杂的消化系统,具有分室的胃及相关的“反刍”习性,使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匆忙吞下大量的食物,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细嚼慢咽.这也使得它们能够比奇蹄类更有效地进食并躲避食肉猛兽的袭击.奇蹄动物没有反刍功能,它们的特长就是提高奔跑速度,所以它们的其他趾退化了,中趾加长发达了,马也越跑越快了.
长鼻类
从4千多万年前猪一般大小的始祖象,到今天仍然生活在地球陆地上的最大动物大象,长鼻类家族经历了体型越来越大,鼻子和大牙也越来越长的发展过程.
始祖象:所有的象类都归于长鼻目,始祖象是长鼻目的祖先,出现在晚始新世,比始祖马稍晚.它们身体粗笨,大小如猪,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二对门齿也稍大些——这是长鼻类后来发展出来的长长的象鼻子和长长的大象牙的雏形.
象类的演化有几个趋势:体型加大,牙齿从丘型齿变为脊型齿,且齿冠加高.我国是个象化石丰富的国家,有嵌齿象、互稜齿象、铲齿象、剑齿象、猛犸象、古菱齿象等.
始祖象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颌乳齿象,第三支经过长颌乳齿象、剑齿象等阶段,最后进化到现代象.
猛犸象:真象类中一种神奇的种类.更新世后期,猛犸象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寒带和寒温带地区.当距今3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散布到这些地区的时候,这些貌似不可一世实则憨笨无防的植食性动物就成了人类的重要猎物之一.它们身上披有厚厚的长毛,不怕寒冷,在寒冷地带生活.猛犸象化石在我国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均有重要的发现,它最后的代表在距今3千多年前灭绝.
食肉类
食肉类动物的发展历史很长,至少从六千多万年前至现代都有它们的代表.现在的狮子、老虎、熊、狗都是食肉类.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裂齿.裂齿是一种特殊形状的牙齿,一般由臼齿变化而成,形如刀刃状,齿尖裂成几片,因而得名.每侧的上下牙床各有一颗裂齿,这样上下结合起来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专门用于切割、咬断猎物的肌肉和骨头.食肉类还具有身材灵活、犬齿发达、趾端都有锋利的爪子等有利于捕食的特征.
始熊猫:是大熊猫的祖先类型.大熊猫的祖先在800万年前就出现在中国了,距今大约2百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期间,它的足迹不仅遍布我国华南、甚至到达秦岭以北(在北京周口店可能也有大熊猫的遗迹),还出现在邻近我国的南亚地区.从远古的食肉类祖先演变成今天专以竹子为食的物种,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最特别和最难弄清楚的问题.大熊猫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竹、和为什么要改食竹子呢?这迄今依然是个谜!
剑齿虎:在地质历史上,虎豹等食肉类动物曾经有过一群叫做“剑齿虎”的姐妹.剑齿虎是当时陆地上的霸王,体型比虎和豹都大,它们的大犬齿极长,呈弯曲的匕首状,刃缘还有许多小锯齿.在攻击猎取对象时,剑齿虎把嘴巴张得很大,并利用强壮的颈部力量以及肩部和身体的重量投入一击,以使两把锋利的“宝剑”插入猎物的体内.剑齿虎敢袭击比它们自身还大的动物,连犀牛和象这样的庞然大物见之也望而生畏.虽然剑齿虎可称得上是“王中之王”,但由于自身过于特化,当更新世结束时,终因赖以生存的大型动物的灭绝而走向灭亡.11.海中巨兽与夜空幽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海洋和天空不仅仅是鱼类与鸟类的天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哺乳动物也打造了自己家族中的“海军”和“空军”.
到了新生代,当哺乳动物爆发式的辐射进化发生的时候,又有一些哺乳动物类群重新适应了海洋生活,回到海洋里重新占据了那些曾经由海洋爬行动物占据的生态位.它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海狮、海象、海豹、海牛以及各种鲸鱼.同样,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开始了飞行生活的适应,它们就是给许多人“夜空幽灵”般可怕印象的翼手目动物——各种各样的蝙蝠.
鲸:地球上最成功的海洋哺乳动物要属鲸类.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骨骼演变得简直就像鱼一样了,难怪被人们俗称为“鲸鱼”.当然,它们决不是鱼类,它们是温血的、胎生哺乳并有很高智力的高等的脊椎动物.
蝙蝠:与鸟类相比,蝙蝠类的飞行能力可能并不出众,但是它们的绝活儿是超声波回声定位能力的发展,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绝大多数鸟类都已经安眠的夜间无障碍般地飞来飞去并且准确无误地捕食各种昆虫.
看了 脊椎动物演化序列(古生物地层...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