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答案:1.D;2.C;3.A;解析:(1) 文:法令条文。 (2) ③④均为百姓爱戴感恩他。 (3) “论难”是“论辩和质疑”。“难”即“问难”,责问,质疑。 (4) 答案:(1)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或“向”)博学之士学习经传。(关键词“休沐”“受业”各1分;“受业博士”调整语序,补充省略的介词“于”,1分) (2)就立刻因为他们逾越礼制而加以惩罚,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关键词“遽”、“过礼”、“政之先”各1分) (3)百姓遭受灾难,流离失所,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或“引起”的)。(关键词“灾害流亡”、“所由”、“作”各1分) 文言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年正好十五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和质疑。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给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和杜绝一切过分的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静地接受了他的这些做法。他因祖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客居颖川教授学生。 后来他担任渴者。正遇上武陵蛮夷反叛,他们包围了武威将军刘尚。皇帝下诏宋均出使传令江夏迅速带三千人马前去救援。等他们到达时,刘尚已经战死。遇上伏波将军马援到达,皇帝下诏命令宋均监督军队,与各位将领一起前进,贼兵负隅顽抗,军队人马不能顺利推进。等到马援在战斗中死去时,军士中许多人得了温湿疾病,死去的人有一大半。宋均考虑到军队还没返回,就与众将商议说:“现在路途遥远,士兵多病,不能打下去了,想暂且假冒皇帝的命令设法让贼兵投降,(大家看)怎么样?”众将都伏在地上不敢回答。宋均说:“忠臣在外,只要有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就可以自己作主这样做。”于是假托皇帝调伏波司马吕种负责守卫沅陵县,命令吕种奉诏进入贼营,把皇上的恩德和信义告诉他们,宋均于是率领军队紧随在吕种的后面。蛮夷都惊恐害怕了,立即联合起来杀掉他们的大帅就投降过来。宋均于是进入贼营,遣散那些贼兵,打发他们回归各自所在的郡,给他们任命长吏进行管理,然后自己返回朝廷,宋均还没到京师,就先弹劾了自己假造皇命的罪行。光武帝嘉奖宋均有功,迎接并赏赐他金帛,还让他经过家乡时上坟祭祖。那以后,常常遇到各方意见不能一致的情况,皇上就多次向宋均询问。 后来宋均升任上蔡县县令,当时朝廷下禁令,禁令(规定):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不懂得礼仪的百姓,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他们逾越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他客居颖川教授学生。但东海百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和教化作用,给他编了赞颂的歌谣,到朝廷去请求他仍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帝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让他担任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论辩的时候,他的话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没有向皇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下令逮捕他把他捆绑起来,各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回头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守道义,(对皇上)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上的威势因而失去公正,(那就错了)。我宁可死,也不改变志向”小黄门在一旁看到了,就进去向皇上禀告这情况。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马上下令赦免他,调任他做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又把他调离京城让他担任河内太守,他治郡有方,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官吏能够宽容敦厚,即使贪婪放纵,也还没有大害处;至于有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表面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遭受灾难、流离失所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对他更有追念和悲伤之情。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