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小题。(10分)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

题目详情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 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 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小题1: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小题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小题3: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小题1: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内涵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一般方法为:表态+解释+分析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先根据说明方法的类型来辨别说明方法,再根据具体语句来分析作用。作用一般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者该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5、6两小节的内容来填写合适的内容即可。
看了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假设你在某本杂志中“我爱读书”系列漫画里看到了下面这幅漫画。请在日记中描述这幅漫画,并谈谈你所受到  2020-04-08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六年的栽培水稻杂交试验,没有获得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株  2020-04-09 …

为了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分离方法、必用仪器均正确的是()选项不纯物质(  2020-05-13 …

愚公提议,便“杂然相许”,其妻刚“献疑”,便“杂曰…”后来连,"孀妻遗男"都加入了移山大军的行列.  2020-05-20 …

关于日光灯日光灯的启动器是装在专用插座上,当日光灯正常发光后,取下启动器,会影响灯管发光吗?为什么  2020-05-22 …

9.下列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操作正确的是()A.乙醇(水)加新制的生石灰,过滤B9.下列除杂方  2020-05-23 …

对于启动频繁、容量较大的电动机,为了减少它的启动电流,应采用()A.全压启动B.降压启动C.电阻器启  2020-06-07 …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  2020-06-12 …

古文:《买鸭捉兔》的启示是什么?(苏轼写的)昔人将猎而不识鹘.苏轼《艾子杂说》  2020-06-20 …

“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A.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B.经常犯错  2020-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