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12世纪的中国在人口方面的情况资料

题目详情
12世纪的中国在人口方面的情况资料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3、人口年龄结构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
看了 12世纪的中国在人口方面的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1.活在我心中的人并不是看不到,摸不着就消失的人2.跟世界上最好的选手比赛,我没有任何压力  2020-05-14 …

一批水果平均分给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2.1千克,实际上甲分得1.8千克,其余按照5:4分给乙丙两人  2020-05-14 …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计算,什么时候世界人口是1970年的二倍?高一数学已知1650年世界为人口5亿,当  2020-05-17 …

请根据下列对联,写出对应的历史文化名人.急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明间疾苦,笔底波澜.2.翁去千余  2020-06-19 …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世界人口有的地区  2020-07-16 …

地理题目1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A公元前1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3世纪D公元前4世纪2  2020-07-20 …

阅读世界各大洲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如图1),回答有关问题.(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人  2020-07-31 …

1.世界人口总数2011年达亿2.世界人口的增长: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18世纪以后,特别是2  2020-11-11 …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的  2021-01-18 …

亚欧的人口与分布(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2008年总人口达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世界上总人口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