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比较阅读《乌衣巷》、《石头城》从主题、抒发的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并附上诗的内容
题目详情
比较阅读《乌衣巷》、《石头城》
从主题、抒发的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并附上诗的内容
从主题、抒发的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并附上诗的内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没有到过南京,但他有五首赋咏南京的诗.南京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刘禹锡的时代,这个城市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它已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有人写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也和作了五首.这里我选录了二首.
“山围故国”二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到了夜晚,城里有些什么?还象当年一样的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彻夜热闹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从女墙上照连城来.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有旧时月色,还象当年一样地照进城来.可知这是一个“空城”.淮水是指秦淮河,不是淮河.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是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六朝豪门大族的聚居地点.刘禹锡想象中来到这里一看,只见桥边野草开花,巷口夕阳斜照.当年在王、谢家厅堂前结窝栖宿的燕子,倒也还在,不过它们现在已飞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了.
两首诗都用“旧时”,今昔盛衰的对比就明白了.旧时月色,所照临的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旧时的燕子,当年曾飞入王、谢家的堂前,而现在的燕子则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屋里.前者是含蓄的对比,后者是正面叙述的对比.
唐人绝句,一般说来,都不难理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例如王之涣的“黄河直上白云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人人都爱读,人人都以为好,可见人人都懂得.其实不然,即使是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各人的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现在选讲刘禹锡这两首诗,我打算以《乌衣巷》这首诗来作例子,搜集宋元以来许多人的解说,看看各人的理解有多少差距.
宋人蔡梦弼的《草堂诗话》和蔡正孙的《诗林广记》都引用了刘斧的小说《青琐摭遗》,来说明这首诗的本事:“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粱上,榭以手招之,飞至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其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真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这是一个毫无历史知识的妄人胡诌出来的故事.他把王、谢改为王榭,作为一个人的姓名.又把乌衣说成是乌衣国,而乌衣又是燕子的别名.最后又引了刘禹锡这首诗,仿佛以为刘禹锡这首诗所咏的就是这个故事.幸而这个故事编得太离奇了,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不会受其欺哄,因而它没有给后世留下影响.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朱雀桥边之花草如旧时之花草,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是宋人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中的评语.
“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后人以小说荒唐之言解之,便索然无味矣.”这是明人唐汝询《唐诗解》的解释.他以为王、谢住宅,依然存在,不过已为寻常百姓所居,燕子虽然还是飞来栖止,但已不是飞入王、谢堂前,而是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了.“小说荒唐之言”,即指刘斧的《青琐摭遗》.对于这一解释,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批了一句:“此解最是胜叠山(即谢枋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以上诸家的解释,互有同异.谢解以为王、谢第宅已百无一存,旧时燕子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唐、沈二家以为王、谢第宅犹在,但已为寻常百姓所居.施氏之意,以为王、谢家已经式徽,但还住在这屋子里.燕子虽然仍入此堂,可是此堂已不属于豪门大族,而沦为一寻常百姓的住宅了.
一般人读此诗,对这第三、四句,从来不深入分析.总的体会,都以为作者借燕子来反映南京的盛衰.至于诗人笔下的那些燕子,到底是飞来原处呢,还是飞到别的屋子里,也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谢枋得的讲法,还是一般读者所理解的.自从唐汝询指出了此诗的“托兴玄妙处”,于是许多人若有所悟,觉得这是诗人的曲笔.原来这些燕子,今天飞进去的老百姓的堂屋,仍是从前王、谢家的堂屋.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能讲作“飞到别处去了”.三百年来,许多人都以为这样说诗,深得作者之意.
但是,近来已有人提出了异议.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施补华之说云:“其说真曲,诗人不如此也.说诗者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馀.”又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也说;“这‘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二还是一,问题并不大.施说的好处在于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每每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所以也无妨留供参考.”
刘、沈两家的意见是相同的.不过刘说得坚决,以为施补华所代表的讲法是曲解了诗人的本意.沈氏说得婉转.她也以为施补华的讲法是曲解,但她又以为作者并无此意,而讲者不妨如此讲.这就是她所谓“好处在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
我把关于这首诗的材料提供在这里,请读者自己思考,应当怎样了解这首诗,怎样评断以上诸家的意见.至于我个人,觉得大家把问题集中在“王谢堂”和“百姓家”,未免找错了重点.应当注意的是“旧时”二字.上句既用“旧时”来形容“王谢堂前燕”,那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当是“现今”的燕子了.诗人想到南京的燕子,在六朝时代,常飞入王、谢家高堂大厦中去做窝,而现在呢,南京的燕子都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不能理解为就是今天的燕.旧时和现今,相差五百年,一群燕子,没有如此长的寿命.在诗的艺术方法上,“旧时王谢堂前燕”是虚句,是诗人的想象.“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实句,诗人写当今的现实.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那么“王谢堂”和“百姓家”的关系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解释了.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没有到过南京,但他有五首赋咏南京的诗.南京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刘禹锡的时代,这个城市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它已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有人写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也和作了五首.这里我选录了二首.
“山围故国”二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到了夜晚,城里有些什么?还象当年一样的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彻夜热闹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从女墙上照连城来.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有旧时月色,还象当年一样地照进城来.可知这是一个“空城”.淮水是指秦淮河,不是淮河.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是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六朝豪门大族的聚居地点.刘禹锡想象中来到这里一看,只见桥边野草开花,巷口夕阳斜照.当年在王、谢家厅堂前结窝栖宿的燕子,倒也还在,不过它们现在已飞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了.
两首诗都用“旧时”,今昔盛衰的对比就明白了.旧时月色,所照临的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旧时的燕子,当年曾飞入王、谢家的堂前,而现在的燕子则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屋里.前者是含蓄的对比,后者是正面叙述的对比.
唐人绝句,一般说来,都不难理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例如王之涣的“黄河直上白云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人人都爱读,人人都以为好,可见人人都懂得.其实不然,即使是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各人的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现在选讲刘禹锡这两首诗,我打算以《乌衣巷》这首诗来作例子,搜集宋元以来许多人的解说,看看各人的理解有多少差距.
宋人蔡梦弼的《草堂诗话》和蔡正孙的《诗林广记》都引用了刘斧的小说《青琐摭遗》,来说明这首诗的本事:“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粱上,榭以手招之,飞至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其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真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这是一个毫无历史知识的妄人胡诌出来的故事.他把王、谢改为王榭,作为一个人的姓名.又把乌衣说成是乌衣国,而乌衣又是燕子的别名.最后又引了刘禹锡这首诗,仿佛以为刘禹锡这首诗所咏的就是这个故事.幸而这个故事编得太离奇了,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不会受其欺哄,因而它没有给后世留下影响.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朱雀桥边之花草如旧时之花草,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是宋人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中的评语.
“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后人以小说荒唐之言解之,便索然无味矣.”这是明人唐汝询《唐诗解》的解释.他以为王、谢住宅,依然存在,不过已为寻常百姓所居,燕子虽然还是飞来栖止,但已不是飞入王、谢堂前,而是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了.“小说荒唐之言”,即指刘斧的《青琐摭遗》.对于这一解释,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批了一句:“此解最是胜叠山(即谢枋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以上诸家的解释,互有同异.谢解以为王、谢第宅已百无一存,旧时燕子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唐、沈二家以为王、谢第宅犹在,但已为寻常百姓所居.施氏之意,以为王、谢家已经式徽,但还住在这屋子里.燕子虽然仍入此堂,可是此堂已不属于豪门大族,而沦为一寻常百姓的住宅了.
一般人读此诗,对这第三、四句,从来不深入分析.总的体会,都以为作者借燕子来反映南京的盛衰.至于诗人笔下的那些燕子,到底是飞来原处呢,还是飞到别的屋子里,也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谢枋得的讲法,还是一般读者所理解的.自从唐汝询指出了此诗的“托兴玄妙处”,于是许多人若有所悟,觉得这是诗人的曲笔.原来这些燕子,今天飞进去的老百姓的堂屋,仍是从前王、谢家的堂屋.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能讲作“飞到别处去了”.三百年来,许多人都以为这样说诗,深得作者之意.
但是,近来已有人提出了异议.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施补华之说云:“其说真曲,诗人不如此也.说诗者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馀.”又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也说;“这‘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二还是一,问题并不大.施说的好处在于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每每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所以也无妨留供参考.”
刘、沈两家的意见是相同的.不过刘说得坚决,以为施补华所代表的讲法是曲解了诗人的本意.沈氏说得婉转.她也以为施补华的讲法是曲解,但她又以为作者并无此意,而讲者不妨如此讲.这就是她所谓“好处在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
我把关于这首诗的材料提供在这里,请读者自己思考,应当怎样了解这首诗,怎样评断以上诸家的意见.至于我个人,觉得大家把问题集中在“王谢堂”和“百姓家”,未免找错了重点.应当注意的是“旧时”二字.上句既用“旧时”来形容“王谢堂前燕”,那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当是“现今”的燕子了.诗人想到南京的燕子,在六朝时代,常飞入王、谢家高堂大厦中去做窝,而现在呢,南京的燕子都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不能理解为就是今天的燕.旧时和现今,相差五百年,一群燕子,没有如此长的寿命.在诗的艺术方法上,“旧时王谢堂前燕”是虚句,是诗人的想象.“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实句,诗人写当今的现实.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那么“王谢堂”和“百姓家”的关系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解释了.
看了 比较阅读《乌衣巷》、《石头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四道数学题,(不用方程解)(1)传说中的九头鸟有九头一尾,九尾鸟有九尾一头,现有头580个,尾42 2020-04-07 …
急,词的妙喻,连线,寒假生活里的头脑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要道眉睫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眉目比喻有头绪或 2020-06-05 …
求问3道鸡兔同笼问题(用方程解,1.九头鸟有9头1尾,九尾鸟有9尾1头.现在头有580个,尾有42 2020-06-10 …
农场饲养牛、羊、猪三种家畜,牛的头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羊的头数比猪的头数少四分之一,牛比猪少42头 2020-06-20 …
1.甲罐头(圆柱)的体积与表面积地比的比值是(471/217)乙罐头的(圆柱)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的比 2020-06-20 …
(1)畜牧场养牛600头,养猪的头数比牛多五分之一.畜牧场养猪多少只?(2)畜牧场养牛600头,养 2020-07-12 …
需要一首优美的较长的抒情的著名的,风格要清新淡雅,适合14岁左右学生朗读的抒情现代诗,三分钟读完需 2020-07-24 …
如图所示的石头饼是山西的一种特产名吃.这种石头饼的制作方法是将石头烧热,面饼直接放在石头上而制熟.这 2020-11-06 …
英语翻译虽然很多人青睐长头发,但是短头发比长头发好,因为短头发轻便,短头发符合现代人的节奏感,短头发 2020-11-06 …
炎热的夏天,小丽赤脚在烈日当空的小河边游玩时,她发现:岸上的小石头热得烫脚,而河水却是很凉的,出现这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