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先解释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解释诣、呼)2.孔指以示儿越:此是君家果.”(解释示儿、此、君)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解释
题目详情
先解释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解释诣、呼)
2.孔指以示儿越:此是君家果.”(解释示儿、此、君)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解释未、闻、夫子)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温故而知新.
7.学而时习之.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解释诣、呼)
2.孔指以示儿越:此是君家果.”(解释示儿、此、君)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解释未、闻、夫子)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温故而知新.
7.学而时习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梁国有一家姓杨的,有个儿子才九岁,很聪明.一次孔君平去拜访他父亲,他父亲不在,这家便叫儿子出来,给孔君平摆上果品.果品里头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道:“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应声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鸟.”
(43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②.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③.”
【注释】
①聪惠:聪慧;聪明.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退?说娜钡悖?床坏阶约旱娜钡愫退?说挠诺悖话?米约旱某ごλ?说亩檀Ρ取T谟肴讼啻χ校?捅硐治?杂庞诩骸⑶坑诩赫卟环?欢杂腥钡愦砦笳弑墒印⑾悠?谎嫌谠鹑硕?碛谠鸺海荒谜?返牡览淼笔值缤玻?徽毡鹑耍?徽兆约骸U庋?榷氯?讼蛩?搜?疤岣咦约旱牡缆罚?材衙庠斐扇思始涞牟缓托常?灾脸逋弧?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③夫子:对对方的尊称.这一则文字说明双方利用了杨梅和杨姓、孔雀和孔姓中的一个同音字.
5\书百遍而义自见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说见,读xian,出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又作“读书白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
其他的,就要你自己去想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6\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其实,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过的东西拿出来看一下,你会体会到很多的快乐,而并不是lz写的“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根据我个人“学而时习之”的经历,这种快乐来自几个方面:
1.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举例:比如说我拿出我小学或中学的作文日记来看,我会感受到当时的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而且我会看到原先我看事情的肤浅,会为我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使自己回到过去,回忆起当初学习时的快乐.(举例同上)
3.学习使人快乐,同时,自学而得到了新的体会其实是最令人快乐的一件事情了.比如说陶渊眀《五柳先生传》中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快乐.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想法,每当你有新的体验,新的想法的时候,你重新解读你原来曾经读过的书,就会产生新的理解,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种新的理解非常快乐的.
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够得到这种快乐,谢谢.
(43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②.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③.”
【注释】
①聪惠:聪慧;聪明.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退?说娜钡悖?床坏阶约旱娜钡愫退?说挠诺悖话?米约旱某ごλ?说亩檀Ρ取T谟肴讼啻χ校?捅硐治?杂庞诩骸⑶坑诩赫卟环?欢杂腥钡愦砦笳弑墒印⑾悠?谎嫌谠鹑硕?碛谠鸺海荒谜?返牡览淼笔值缤玻?徽毡鹑耍?徽兆约骸U庋?榷氯?讼蛩?搜?疤岣咦约旱牡缆罚?材衙庠斐扇思始涞牟缓托常?灾脸逋弧?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③夫子:对对方的尊称.这一则文字说明双方利用了杨梅和杨姓、孔雀和孔姓中的一个同音字.
5\书百遍而义自见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说见,读xian,出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又作“读书白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
其他的,就要你自己去想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6\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其实,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过的东西拿出来看一下,你会体会到很多的快乐,而并不是lz写的“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根据我个人“学而时习之”的经历,这种快乐来自几个方面:
1.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举例:比如说我拿出我小学或中学的作文日记来看,我会感受到当时的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而且我会看到原先我看事情的肤浅,会为我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使自己回到过去,回忆起当初学习时的快乐.(举例同上)
3.学习使人快乐,同时,自学而得到了新的体会其实是最令人快乐的一件事情了.比如说陶渊眀《五柳先生传》中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快乐.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想法,每当你有新的体验,新的想法的时候,你重新解读你原来曾经读过的书,就会产生新的理解,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种新的理解非常快乐的.
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够得到这种快乐,谢谢.
看了 先解释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文帝之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 2020-04-25 …
急需《吕氏春秋荡兵》的一小段翻译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 2020-06-14 …
英语翻译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 2020-06-15 …
俄国君主叶卡捷琳娜(1762—1796)常常说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口号,如“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 2020-06-25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观点,这与启蒙运动的思想极为相似。对这一现象解释正 2020-06-27 …
议论文阅读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 2020-07-2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 2020-07-28 …
18世纪,“这些仁慈的专制君主中最著名的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特琳娜大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约 2020-12-09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 2021-01-0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认为:最初“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