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题。蝶恋花北宋宴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题。

蝶恋花

北宋    宴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B.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这句与“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一样,赞叹明月多情。

C.

结尾两句承接“望尽天涯路”而引出在天涯上也没有找到天涯人,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彩笺兼尺素”中的“兼”字加重了相思之情,但“知何处”显示又不知信寄往哪里,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增加了女主人公无可告白的悲愁。

D.

本词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请简要赏析这句诗。(4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1.B;解析:(1)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感情上是怨而非赞叹。 (2)   鉴赏参考:(言之成理即可,根据表达情况酌情给分。)   ①“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②“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引出下句。   ③女主人公经过一夜苦思,清晨走出卧房登高望远。眼前是一片空阔辽远,连天边的路也清晰可见。为什么如此冷寂荒远呢?不免引起昨夜通宵不眠卧听西风飘落树叶的回忆。“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摇落的恐怕不只绿叶,经过一夜的相思女子的容颜也应憔悴了许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望尽”把女主人公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刻画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