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分 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可见材料中叙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主张,其论证的结论是“三教之大,其不可遗”这反应了三教合一;第(2)问,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可知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推挤万物,即“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理学是由于佛道冲击,儒学大师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用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考点:
理学出现的背景、含义、理学家主张
点评:
该题考查了涉及宋明理学的基本知识。宋明理学中的常考点有:背景、主张、影响。其中背景,需要注意“三教合一”与“儒学危机”;主张,需要关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影响,需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把握。
看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焉的一些虚词焉用亡郑以陪秦若不阙亲,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依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笨走焉  2020-06-10 …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有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  2020-06-15 …

孔子闲居,子贡①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  2020-06-17 …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的翻译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  2020-06-18 …

英语翻译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  2020-06-18 …

回答下面的问题.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越:“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  2020-06-1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2020-06-21 …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写作  2020-06-23 …

英语翻译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  2020-07-13 …

英语翻译3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3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