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1)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2)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1)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2)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解答本题,需要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无限秦人悲怨声”是一个总起性的句子,所以解答时,要从颔联开始,逐联分析.如颔联,写到了暮春之景,而且写到了柳和杜鹃悲啼,因此抒发了伤春惜别的“悲怨”;颈联中,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可见抒发了思亲的“悲怨”;尾联中,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再抓住其中的“离别恨”,便能把握其中的“悲怨”了;
(2)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诗,从颔联到尾联所写的内容都是诗人在听筝的过程中产生了联想和想象,由此体现筝声的特点.另外,筝声本是听觉形象,而写到之景为视觉形象,所以使用了通感的手法;
答案:
(1)①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6分)
(2)①想象、联想: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如“柳态”“灯影”.
③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
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
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
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1)解答本题,需要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无限秦人悲怨声”是一个总起性的句子,所以解答时,要从颔联开始,逐联分析.如颔联,写到了暮春之景,而且写到了柳和杜鹃悲啼,因此抒发了伤春惜别的“悲怨”;颈联中,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可见抒发了思亲的“悲怨”;尾联中,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再抓住其中的“离别恨”,便能把握其中的“悲怨”了;
(2)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诗,从颔联到尾联所写的内容都是诗人在听筝的过程中产生了联想和想象,由此体现筝声的特点.另外,筝声本是听觉形象,而写到之景为视觉形象,所以使用了通感的手法;
答案:
(1)①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6分)
(2)①想象、联想: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如“柳态”“灯影”.
③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
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
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
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自己的话描绘下面的诗句所写的景物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 2020-05-22 …
从6个人里面抽3个人,其中甲在里面,问抽到甲的概率是多少?为什么用从6个里面抽2个的与甲组合的种数 2020-06-13 …
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每次只抽一个比如20里面要抽10个,为什么不能直接拿出十个来非要一次一次一个一个 2020-06-22 …
我区某养鱼专业户用甲、乙两种水泵为鱼塘抽取960立方米的水.已知乙水泵每小时所抽的水比甲水泵每小时 2020-06-29 …
关于红球和蓝球在“排列组合上的概率”数学题目在一袋子里面,只有两个球,一个是红球,一个是蓝球,每次 2020-07-07 …
翻译古诗句~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下面的诗句所写的景物: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 2020-07-08 …
某学校对一次期中质量检测的18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 2020-07-30 …
双金属片表面防锈处理,一面发黑,一面湛蓝.是什么方法处理的一个BR-1的双金属片,被动层(成分Fe6 2020-11-21 …
下面的抽是什么意思?1他从信封里抽出信纸,展开来读。2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3赶车人把鞭子一抽,马儿就 2020-12-02 …
用实际扬程为30m的离心泵,将矿井里距地面25m深处的一些积水抽上来,可将离心泵安装在A.地面上B.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