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润雨郑若瑟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他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探望的时候,是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润  雨

郑若瑟

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他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探望的时候,是一天仅有的聚会,得到片刻的幸福感。老天不作美,恐怕盼了整天的希望落空了。娇妻爱儿就是冒雨而来,他也会口是心非地怪责,要是雨淋伤风感冒,倒不值得。

整天看到的是不顺眼的各式病人,碰到的是带口罩冷漠的医生护士。房中的来苏水味太刺鼻,谁说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但房里的药味却越来越浓重,令人欲呕,特别是心绪烦时。很想到房外去吸点新空气,可是,躺在床上身不由己。

同房是个被电触的儿童,做了多次手术,剁去了坏死肉,植皮补伤口。除了吃和睡,其他时间就是痛楚的哭声,护理他的父亲整天陪流泪,恨不得把爱儿的痛楚移在他身上,就是再加十倍,他也乐意接受。他买了不少玩具,讲了不少神话离奇故事,企图减少爱儿的哭声,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做,免得儿子哭断他的肠。

今天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因为多天来医药费用太多,他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要求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儿子,医生见他虚弱,怕引起虚脱,他跪下求医生,只要医好儿子,自己就是死了也不悔。他的脸色比窗外的雨天更加阴沉难看。

此情此景,他很受感动。天下父母心皆同,这是天性。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儿子的爱心唯天可表,剖开来是十足真挚、毫无半点虚假。就是现在有病住院,也渴望能睹儿子一面,仅仅片刻相晤,也是感到心满意足,超值安慰。

“父亲无微不至呵护儿女,随处可见。儿子回报年老父母的孝行,相对起来,有一半就教人赞不绝口。”他摇摇头感叹,也感触自己,心中浮上内疚。

自从自己能够独立经营,自讨生活,且稍有发展后,态度有点傲慢,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甚至见解不同而发脾气,声大不尊,父亲唯唯,不敢吭声,自己还没消气。

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正如潮谚:“厝檐水点点滴滴。”他陷入深思。

“今天稍好些吗?”父亲低沉而亲切的声音阻断了他的思路。“孙儿今天功课紧,天又下雨,暂不来,明天会来。”父亲接着又像犯罪似的小声安慰。父亲知道孙儿没来,他会郁气,胡乱发泄几句。父亲会像犯错的学生一样,任由训责,只要他过后心绪平静,父亲甚么都不介意,甘心充当替罪羔羊:

“爸,没关系,”他一改口吻,“多亏你老人家冒雨而来,我心里感动,体会到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

父亲一愣,接着是泪下如雨,比窗外还大粒。

(原载2002年7月16日《世界日报》作者郑若瑟)

联系全文解释第一段中“口是心非”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文章倒数第二段“真情有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试作具体分析。(6分)

答:                                                                         

                              

文章写同房的病友父子,有什么作用?(6分)

答:                                                                         

                                   

文中的人物都没有姓名,主人公通篇也是以“他”代之,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6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表面上会怪责妻儿不该冒雨而来,实际上却是非常盼望他们来看望自己。

【小题】子女对父辈的爱不及父辈对子女的爱更深沉。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表现。文中两位父亲对生病的儿子都关怀备至,文中的“他”在病中仍思念着儿子,都表现了父辈对子女的深挚的爱;对比着写了文中的“我”对父亲态度傲慢不尊大发脾气,自己的儿子因为下雨而不来探望生病的父亲,表现了子女对父辈爱的缺失。

【小题】.具体表现了父爱的无私深挚,使主题表达更充分;给“他”触动,引发了“他”对于父辈与子女之间,真情有别的思索,把主题引向深入。

【小题】.好。这样写使文章表达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深化了主旨,说明“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现象不仅是存在于个别的某个人身上,而是普遍的。 解析: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