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4.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札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4.B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与“映射”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 “它┄不主张┄改造自然”误。原文是“┄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强调”并非“不主张”;况且,“不主张征服自然”固然不错,“不主张┄改造自然”则荒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 “我国古人力图……音乐来处理等关系”误。原文是“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等关系的模型”,意即,我国古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时,希望这些关系能像音乐那样,达到和谐境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若推究事件的文化根源,可以发现:残酷的宗教战争及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文化根源都在于“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宰制他者”。但不能据此说,这些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因为“文化根源”与“原因”不可等同。再说,说“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将“注重冲突”说成整个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特征,也不符原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05年12月20日,苏州市物价局举行听证会,就苏州市区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方案进行听 2020-05-17 …
原始社会中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是()。A.习惯B.道德C.宗教D.法律 2020-06-04 …
某商场对剩余的两台不同型号的空调进行调价销售,相对与进价而言,其中一台调价后可获利10%,而另一台 2020-07-26 …
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举行了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听证会共有25人参加,其中有22 2020-12-19 …
2016年3月5日,某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了民用燃气价格上调听证会。据会后统计,来自各个行业的29名参会 2020-12-20 …
在全国许多缺水城市上涨水价之时,福州市也“适时”地公布了自来水每吨拟涨0.5元的初步调价方案,并召开 2020-12-25 …
在全国许多缺水城市上涨水价之时,福州市也“适时”地公布了自来水每吨拟涨0.5元的初步调价方案,并召开 2020-12-25 …
某商场根据市场信息,对商场中现有两台不同型号的空调进行调价销售.其中一台调价后销售,可获利0.1(相 2020-12-29 …
政府决策设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某公交车的票价20年来一直是1元,公交公司不堪重 2021-01-14 …
不好意思,孩子问我,我不会做见笑了1、商场根据市场信息,对商场中现有的两台不同型号的空调进行调价销售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