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血液凝固是由于什么生物原理
题目详情
血液凝固是由于什么生物原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4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看了 血液凝固是由于什么生物原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气体凝华必须降到凝点吗?我的意思是,气体凝华需要低于凝固点吗?不是问怎样使液体凝固。那为什么气体不 2020-07-05 …
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后凝固点如何变化?是比任何一种液体的凝固点低,还是介于两种液体的凝固点之间 2020-07-06 …
为什么水冷凝管用于被蒸液体沸点低于140是适度而空气冷凝管用于被蒸液体沸点高于140摄氏度谢谢你们 2020-07-18 …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 2020-11-20 …
“飘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诗中描述的物理现象中,属于 2020-12-18 …
关于凝华是在一瞬间由气体液化成液体再凝固成固体么?如果不是,那由气体到固体的变化过程是什么呢?那为什 2020-12-29 …
关于凝华的一个问题霜是由气体直接凝华成为固体,但为什么不是水蒸气先液化成液体,再凝固成固体的? 2020-12-29 …
“飘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诗中描述的物理现象中,属于 2020-12-29 …
去年冬季,安宁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液化液化现象, 2021-01-15 …
在药品生产中,有些药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凝血因子等,以前主要是从生物体的组织、细胞或血液中提取的 2021-01-22 …
相关搜索:血液凝固是由于什么生物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