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追和①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 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 啖 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 迁 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 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 以 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 贻 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 所以 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 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 以为 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日 啖 薯芋 啖:吃
B.辙亦 迁 海康 迁:贬官
C.此 所以 深服渊明 所以:……的原因
D.自量为己必 贻 俗患 贻:赠送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 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3分)( )
A.①其诗质 而 实绮,癯而实腴 ②披草 而 坐
B.①自 以为 不若也 ②輮 以为 轮
C.①先君命辙师 焉 ②则耻师 焉
D.① 以 遗后之君子 ②举匏尊 以 相属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陶渊明诗引》)(3分)
(2)自余为僇人 居是州 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3分)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分)
11.D
12.D
13.B
14.
(1)然而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3分,岂……哉、独、语意通顺)
(2)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3分,僇人、恒、语意通顺)
(3)任凭小船到它(可以)到达的地方,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3分,之所如、定后、语意通顺)
(4)本来是一代枭雄啊!但现在(又)在哪里呢?(3分,判断句、宾前句、语意通顺)
【解析】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贻:遗留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2.
试题分析:A转折\顺承;B认为\把……做成;C兼词”于之”\语气词;D介词 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翻译:
东坡 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
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就东西奔波。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的万分之一。”
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
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苏轼常常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的好像大河奔来。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
英语翻译文与可画竹当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 2020-06-11 …
带有“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的是哪篇文言文?要译文.带有“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 2020-06-13 …
初一语文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上:()阶:()无丝竹之乱耳乱初一语文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上:()阶:() 2020-06-20 …
课外文言文《胸有成竹》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 2020-06-26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020-06-26 …
古文《胸有成竹》(苏轼)中的通假字有什么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 2020-06-26 …
课外文言文《胸有成竹》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 2020-07-04 …
古文阅读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 2020-11-22 …
无丝竹之乱耳的定语是什么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是定语后置,那么这个定语是哪个呢? 2020-12-17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