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  )?”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 于自信者也。    笃:执着

B.《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阙:损伤

C. 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岂将 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1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  )?

A.而   者   以   焉                    B.者   也   而   乎

C.以   者   而   焉                    D.之   也   而   乎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C.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D.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2. B

13.D

14.C

15.C

16. (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4分)(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3分)(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 “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 “之”,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和停顿;“而”,连词,表递进;“其…乎”,固定结构,表反问。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罢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 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 苟、已、惑、笃;(2)其、祸、寤;(3)放、绝、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有十一篇缺失了。我到士大夫家访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不可考据的地方暂时存疑,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我说: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实行了教育感化,修整了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了后来,计谋欺诈盛行,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了,所以天下大乱。他的说法是很正确的。但在文章 最后他却认为这部书中,战国的谋士是揣测当时的国君所能实行的,才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可以说,他是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言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身躯;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士之说做交换的。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

这本书东汉高诱注解的有二十一篇,有人说是三十二篇,《崇文总目》中记有八篇,现在存在的共十篇。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亲小人,远贤臣,的后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前两句是?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前后句是.  2020-05-23 …

语文心得(实为作业)需要3篇: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主要是内容和心得)/300字焦点访谈的观后感(主要  2020-06-04 …

甘罗十二为使臣读后感一篇,最好是今天(2009-3-19)回答,  2020-06-05 …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春秋末期的鲁国据说有一段时间没有国君,国政被权臣把持.阳货,季氏的家臣,应该说是乱  2020-06-06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20分)地窖(法)塞斯勃隆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  2020-06-08 …

本人急找一篇写家庭劳动后的心得的作文,偶学校布置一项作业要求我们组织一次家庭劳动并写一篇劳动心得请  2020-06-12 …

与“先人后己,先国后家,先忧后乐”有关的可用于手抄报内容的文章100字到300字就可以了,最好能多  2020-07-13 …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诚恳地劝后主刘禅要吸取先汉和后汉的成败与教训。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2020-07-23 …

诸葛亮在他的《前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20-07-23 …

要感恩节的作文,要求是学生写一篇给家长的信,然后家长回一篇,不用写学生的,写家长的.就要家长的拜托·  2020-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