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岁暮归南山①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望洞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1)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赏析诗句可从诗句的内容、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分析.作答本题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可先描述画面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采用的手法以及表达情感.“松月夜窗虚”写景,位于诗歌的结尾,手法是以景结情.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岁暮归南山》中“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答案:
(1)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1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2)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1分)“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2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1分)“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2分)

参考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孟浩然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