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整理通假字名词作状语的词名词作动词的词之、而、诸用法整理

题目详情
《送东阳马生序》整理
通假字
名词作状语的词
名词作动词的词
之、而、诸 用法整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四、有关字词句

1.嗜、至、容臭、以

“嗜”,是喜欢,一般指一种特殊的爱好.现代汉语中,“嗜”字常常含贬义,如说“嗜酒”“嗜欲”等.本文说“余幼时即嗜学”,是指特别喜欢学习(读书),“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表明作者幼时对读书的渴望.

“至”,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到、到达,这是它的基本义,一个是极、最,是它的引申义.本文的“色愈恭,礼愈至”,“至”则有周到、完备的意思,也应该算作它的引申义.

“容臭”,指香袋.文言文中的“臭”,音xiù,意思与现代汉语的“臭(音chòu)”不同,包括各种气味.

“以”,本文中多处使用,意义和用法各有不同.“计日以还”,“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相当于“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是连词,当因为讲,后一个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俯身倾耳以请”,“以”是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敢出一言以复”,“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以衾拥覆”,“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以中有足乐者”,“以”是连词,当“因为”讲;“生以乡人子谒余”,“以”是介词,“凭借……身份”.

2.假借、叩问

文言文中常常有同义词语连用的情况,就是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取它们共同的意义.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崩,指皇帝死;殂,是一般的死亡.二者连用,取死亡义.疲,是疲倦;弊,是困乏、疲惫.二者连用,取疲惫义.

本文有两处同义词连用:“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也是借的意思,假借是同义词连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就是问,叩,有问、询问的意思.

3.走、趋、奔走

本文中三个词都与行走有关,但意义有细微差别,“录毕,走送之”,“走”是跑的意思.古代汉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古代汉语的“行”才是现在的“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是快步走.古代汉语中的“趋”常常指小步快走,表示对人的恭敬.“无奔走之劳矣”,“奔走”也作跑讲,含有四处奔跑的意思.

4.弗之怠

这是一个否定句中宾语提前的例子.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如果一个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这个代词要放到动词之前,因此“弗之怠”实际上是“弗怠之”,“之”代替“手自笔录”这件事.

5.“不知……不若……”“未有……不……不……”

这是两个相对稳定的表达结构,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并记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的和穿的不如别人.“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意思是:有司业、博士作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问题而不告诉,请教道理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