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省试①湘灵②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 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 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BC 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2)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结尾两句,然后再从手法、语言、构思方面结合着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手法上来看,结尾句主要在写景,而诗歌的前面在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所以是“以景结情”;诗歌前面在写乐曲声,给人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而结尾句写到“曲终”,人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所以是由动转静,由虚转实.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考查尾句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所以结尾处是在呼应开头.解答时,先概括一点妙处,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点;
答案:
(1)B C
(2)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③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1)BC 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2)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结尾两句,然后再从手法、语言、构思方面结合着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手法上来看,结尾句主要在写景,而诗歌的前面在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所以是“以景结情”;诗歌前面在写乐曲声,给人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而结尾句写到“曲终”,人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所以是由动转静,由虚转实.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考查尾句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所以结尾处是在呼应开头.解答时,先概括一点妙处,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点;
答案:
(1)B C
(2)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③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在原子内部的分布情况是A,三种粒子均匀地分布与原子内.B,质子和中子构成 2020-04-06 …
用中子轰击铝27,产生钠24和x;钠24具有放射性,它衰变后变成镁24和y.则这里的x和y分别是( 2020-04-06 …
学校买来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46元。一张桌子的价钱和3把椅孑的价钱正好相等,则桌子和椅子的 2020-04-07 …
一中性原子的质量数等于下列数目()A.质子和电子数的和B.质子、中子和电子数的和C.中子和质子数的 2020-05-13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B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C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2020-05-21 …
判断正误——化学与生活判断正误: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1)原子和原子 2020-06-05 …
用中子轰击2713AL,产生2411Na和x;2411Na具有放射性,它衰变后变成2412Mg和y 2020-07-01 …
硼10俘获1个α粒子,生成氮13,放出x粒子,而氮13是不稳定的,它放出y粒子变成碳13,那么x粒 2020-07-12 …
硼10俘获一个α粒子后生成氮13放出x粒子,而氮13是不稳定的,它放出y粒子而变成碳13,那么x和 2020-07-12 …
α粒子轰击硼10,变为氮13,放出X粒子,而氮13具有放射性,它放出Y粒子变为碳13,则X粒子和Y 2020-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