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前两句

题目详情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前两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观刈麦
  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
  注音
  田家少(三声)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ong三声)黄.
  妇姑荷箪(dān)食(sì
  ),童稚携壶浆(jiāng).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ā.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i四声)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评析】
  题意为观看农民收割麦子.诗歌描写民生疾苦,替老百姓疾呼痛苦之声,表现赋税的繁重,对弱者,受 压迫者的同情,怜悯,关心,对剥削者压迫者的抨击. 
   【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炎天光:炎热的太阳光.
  秉(bǐng):拿着.
  敝:破.
  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输税:缴纳租税.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古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三十斤为一钧.
  事:从事.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箪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像被火烧似的被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陇”,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