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舒晋瑜“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这使他感到屈辱。因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他背着被褥,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农村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秦腔》写农民如何离开土地;《高兴》则写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到了《古炉》,他则转向对“文革”这场历史浩劫中的人性的解读,目光所对准的,依然是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了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贾平凹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是偶然地进了大学,不是因为在大学里不知未来去向如何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我还得进城去打工。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他有点不屑: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摘编自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贾平凹年少时就有想摆脱农民身份、走出农村的想法,那时他因出身农民、家境贫寒,性格也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B.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留在了省城,原以为跳出了农村,踏入了幸福之门,然而离乡带来的忧伤和烦恼却一直追随着他。

C.在贾平凹的心里,过去的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现在的故乡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感受到家乡越来越是一个“概念”。

D.贾平凹离开家乡、离开农村几十年,但与家乡人一直有交往,家乡人如有困难来找他,贾平凹总愿意想办法,提供帮助。

E.本文记述了贾平凹的早期经历和创作历程,表现了一位著名作家仍留有农民本色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贾平凹的崇敬之情。

2.贾平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平凹的青少年时光是在家乡度过的,他的这段经历对他个人成长及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贾平凹从小就有跳出农村的梦想,可当他离开农村,离开家乡,却始终被乡情萦绕着,而家乡也成为他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请你就对“梦想”、“乡情”、“写作”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E答D项得3分,答E项得2分,答C项得1分,答A、B不给分。2.①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②关注农村发生的大转折;③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经常出现在他的农村、农民生活题材的作品里。3.①摆脱农民身份、跳出农村的想法给他提供了动力;②上大学的梦想,会考试,让他抓住了上大学的机会;③他的出生和生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和写作的民间视角。④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4.观点一:梦想能改变人生。①自己的特长可以诱发梦想的形成;②有梦想就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③有梦想的人容易抓住机遇。观点二:岁月冲不淡浓浓的乡情。①20年后贾平凹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他离开家乡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②在贾平凹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③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贾平凹,他总是接纳并沉浸其中。观点三: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①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②贾平凹多把笔墨关注现实,关注农村,关注农民;③贾平凹的作品是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1.
分 析:
A贾平凹性格变化的原因是受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遭歧视。B“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留省城”错。C“现在的故乡已变得越来越陌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现在的故乡自身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韵味慢慢丧失,让贾平凹感到越来越陌生;一种是贾平凹自身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对家乡的感情慢慢淡漠,感到家乡越来越陌生。如果是第一种理解,C项正确;如果是第二种理解,C项错误。所以答C项给1分。D项正确,给3分。E除该项已表述的内容之外,还有表现贾平凹的家乡情结及希望其他作家都像贾平凹一样,多把笔墨关注现实,关注农村、农民的意图。所以答E项给2分。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分 析:
结合文章的题目“一个农民的书写”和文章中对其作品的介绍,本题一定围绕贾平凹的农村生活经历对他作品的惊影响,来概括其作品的特点。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分 析:
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分 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