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留别王维①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①据《旧唐书•文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清人沈德潜评价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知音世所稀”直接点出“知音稀少、无人理解”.
(2)“语淡”即“语句平淡”,“味终不薄”即“情感丰富”.“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一句乃至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平淡;“情深”一个“惜”体现他对友情的珍惜,一个“欲”体现他内心对隐又舍不得友人的矛盾,正是“味终不薄”的体现.

答案:
(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分)
(2)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感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2分)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1分)

译文: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
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
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
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
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诗歌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第二联写惜别之情.“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