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A项,“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错误,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边塞诗;D项,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故选A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评价诗歌基本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中的核心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春夜闻笛》通过“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句中的“大雁”来衬托自我内心的郁闷;《夜上受降城闻笛》则是直接流露内心的思念情怀.

答案:
(1)AD
(2)①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春夜闻笛》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看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4分)夜上受降城①闻笛唐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2020-06-30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佳句,玉笛发声是由于笛腔内的空气发出的,  2020-07-08 …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唐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①受  2020-07-08 …

关于地理的一些知识,速度~~~~积分高~~~1.在地球的五带中,长城站位于带,中山站位于带2.在中国  2020-11-1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几题。(6分)夜上受降城①闻笛唐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  2020-11-22 …

下图中,飞机由甲城飞往乙城,再从乙城返回甲城,其最短航线方向是A.一直往东飞B.一直往西飞C.甲到乙  2020-11-30 …

如图,飞机由甲城飞往乙城,再从乙城返回甲城,其最短航线方向是()A.一直往东飞B.一直往西飞C.甲到  2020-11-30 …

一飞机上午八时从甲城飞往乙城,中午十二时到达.休息了两个小时,又返回甲城,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一千二百  2020-11-30 …

如下图所示,飞机由甲城飞往乙城,再从乙城返回甲城,其最短航线方向是A.一直往东飞B.一直往西飞C.甲  2020-12-05 …

A,B两城市航线长1500千米,一架飞机从A城顺风飞往B城需2小时,从B城返回A城逆风飞行需3小时,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