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已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
小题1:B |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大家知道,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国人欢欣鼓舞.某高校文学社从男女生中各抽取50名同学 2020-06-09 …
"莫庭事贤母"中"莫庭"这是文帝事母故事中一句诗,全诗是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 2020-06-12 …
人教版语文书初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童趣》中的“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这篇课文是选自《浮生六记》 2020-06-16 …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注:课文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祖父后院我()的祖父()的 2020-06-20 …
“好男儿,莫揩泪,总理灵前排成队,驱妖邪,莫慈悲,要以刀枪对!”这是选自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诗抄 2020-06-21 …
陈慧瑛的松鼠这篇课文是选自哪里应该是法布尔的《松鼠》吧? 2020-06-2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天净沙]莫不是步挤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现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 2020-07-02 …
名著阅读造物者一一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 2020-07-08 …
名著阅读。造物者一一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 2020-07-12 …
填空。(1)《干将莫邪》选自,作者,(朝代)史学家、文学家。(2)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 2020-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