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钱穆:凤鸣高冈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B.顾颉刚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曾经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C.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北大的名胜。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太绝对.原文说:严耕望感叹“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由此可知文章只是说一般的史家不能和他相提并论.B.“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错,是因为他认为钱穆学识广博,更适合在大学任教.D.原因分析不准确.他保持着温煦的处世态度,反映在他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
(2)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下文的内容相呼应,为塑造人物服务等.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本文中开头写了钱伟长的事情,说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所以此处从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之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写钱穆,而且这个故事本身也增加文章的趣味.
(3)解答此类题,要关注全文,从中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要围绕“哪些人格魅力”去找寻.综合他本身的能力及他的学术态度和思想高度几方面去分析.“传统人物”一章里“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著书乱世”一章里,写到“《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并且他天分高,从严耕望和龚鹏程的评价可见一斑.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4)抓住题干中“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句话,找到文中有关信息,第一个要点:“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把握住“这”指代的内容.“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在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正说明他是一位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我们也应该学习接纳各种观点,有取舍地吸收有用的东西.
答案:
(1)CE
(2)①内容上:开篇写钱伟长的事情,以钱伟长的古文功底深厚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可从侧面衬托钱穆的学问之深.②结构上:引出传主钱穆,和下文的正面描写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丰富传主形象.③艺术效果上:钱伟长的故事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每点2分)
(3)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学习态度.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②弘扬传统文化、坚守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后来对菲薄传统风气十分忧虑.③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精神.抗战时写出《国史大纲》,并进行多场演讲,激励军民抗战士气.
(4)体现:在钱穆身上的争议体现在他一方面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新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前一点体现在他对胡适的态度上,后一点则可以从余英时对他的评价中看出.(4分)
看法:①事实上,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钱穆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2分)②无论是在他的时代,还是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在治学或做事方面都应该广泛地接纳各种观点,有坚持,有扬弃,做到和而不同.(2分)
(2)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下文的内容相呼应,为塑造人物服务等.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本文中开头写了钱伟长的事情,说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所以此处从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之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写钱穆,而且这个故事本身也增加文章的趣味.
(3)解答此类题,要关注全文,从中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要围绕“哪些人格魅力”去找寻.综合他本身的能力及他的学术态度和思想高度几方面去分析.“传统人物”一章里“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著书乱世”一章里,写到“《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并且他天分高,从严耕望和龚鹏程的评价可见一斑.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4)抓住题干中“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句话,找到文中有关信息,第一个要点:“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把握住“这”指代的内容.“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在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正说明他是一位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我们也应该学习接纳各种观点,有取舍地吸收有用的东西.
答案:
(1)CE
(2)①内容上:开篇写钱伟长的事情,以钱伟长的古文功底深厚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可从侧面衬托钱穆的学问之深.②结构上:引出传主钱穆,和下文的正面描写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丰富传主形象.③艺术效果上:钱伟长的故事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每点2分)
(3)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学习态度.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②弘扬传统文化、坚守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后来对菲薄传统风气十分忧虑.③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精神.抗战时写出《国史大纲》,并进行多场演讲,激励军民抗战士气.
(4)体现:在钱穆身上的争议体现在他一方面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新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前一点体现在他对胡适的态度上,后一点则可以从余英时对他的评价中看出.(4分)
看法:①事实上,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钱穆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2分)②无论是在他的时代,还是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在治学或做事方面都应该广泛地接纳各种观点,有坚持,有扬弃,做到和而不同.(2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011年1月份自考大学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我是指福建省的自考大学语文作文,福建于2011年1月9号 2020-03-30 …
写母亲对我教育的记叙文?最好是中考满分作文急最好是中考满分作文.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可以参考胡适的“ 2020-04-26 …
图片: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卷面要图片!必须是图片!图片: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卷面要图片!必须是图片!也可以 2020-04-26 …
本次月考,语文因为作文差了两行没有占满全篇,被老师罚写检讨,我感...本次月考,语文因为作文差了两 2020-05-14 …
以感动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最好在15号晚上9点前回答,是叙事的,不要议论文.要是曾经的中考满分作文 2020-06-0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 2020-06-10 …
2007年江西省高考满分作文乐语文赋作者是谁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乐语文赋江西一考生挈竹榼以逸致 2020-06-10 …
据报载,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文理同卷)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文、理科综合分值由3 2020-11-03 …
2011年绍兴市中考三模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卷2011年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全卷满分1 2020-11-07 …
英语都是120其他都是100,我偏科数,理,化能接近满分,语文能90以上,..英语都是120其他都是 202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