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老人皱着眉头:“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饶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正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自从获诺奖消息传来,李廷钊还要小跑着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接电话,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
电视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李廷钊急了。“书在哪儿?”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老伴儿离开电视,小跑着去找书。“你看,这是个分子结构,一加热就破坏掉了。”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书,屠老太太自顾自地指着封面上的分子结构对记者说。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没有回答记者关于获奖感受的提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却听清了新闻联播中的句子。“200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老人认真地对记者重复道。老两口的普通话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老两口说自己小时候都染上过这种俗称为“冷热病”的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几十年里,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即便在屠呦呦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后,也时常被称为“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不是两院院士。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但眼下,她只知道领奖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
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很难控制。我只好呼吁大家重视”。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08日02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屠呦呦从199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获奖是实至名归,她的执着坚守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很令人钦佩。
B.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丈夫简直就是她的生活秘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她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学人的鞭策。
E.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及获奖后的淡定平静,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本色。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4)从屠呦呦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老人皱着眉头:“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饶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正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自从获诺奖消息传来,李廷钊还要小跑着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接电话,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
电视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李廷钊急了。“书在哪儿?”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老伴儿离开电视,小跑着去找书。“你看,这是个分子结构,一加热就破坏掉了。”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书,屠老太太自顾自地指着封面上的分子结构对记者说。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没有回答记者关于获奖感受的提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却听清了新闻联播中的句子。“200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老人认真地对记者重复道。老两口的普通话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老两口说自己小时候都染上过这种俗称为“冷热病”的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几十年里,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即便在屠呦呦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后,也时常被称为“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不是两院院士。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但眼下,她只知道领奖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
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很难控制。我只好呼吁大家重视”。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08日02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屠呦呦从199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获奖是实至名归,她的执着坚守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很令人钦佩。
B.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丈夫简直就是她的生活秘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她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学人的鞭策。
E.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及获奖后的淡定平静,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本色。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4)从屠呦呦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A.“屠呦呦从199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错,原文第二段表述为“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B.“一切”过于绝对;E.“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错.多种描写方法主要描写其获奖后的情形.故选DC.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句段的作用:①内容上:概括该段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情节),该段揭示的主旨;该段表达的情感、观点;该段刻画人物形象、心理等.②结构上:首句(段):一般有点题(照应题目),引出话题,引出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文章的线索,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点题及交代故事起因、背景、缘由或环境或时间、地点.内容上刻画了人物形象: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性格特征,出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品格.结构上: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做铺垫.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此题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此类题方法如下:①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脉络.②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提示锁定答题区间.③把选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解答此题运用第二点的笔记:把选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3-6写其科研态度.7段写其日常生活.最后的内容写其处世态度.
(4)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所反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人文精神、战胜困难的决心等.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文本中的实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③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本文其实让我们敬仰的就是他的形象,所以在本题概括传主的形象即可.主要概括其人品,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等,如: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有社会责任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答案:
(1)DC
(2)①本段叙写了屠呦呦得知获奖消息时的穿着、语言以及保安对老人无印象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性格特征.②这与她获得的殊荣形成对比,突出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品格.③这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做了铺垫.
(3)①科研态度方面:热爱,不顾家庭孩子全身心投入;执着,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献身,以身试药. ②处世态度方面:淡泊名利,发表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隐去名字,听闻获奖后平静淡然. ③日常生活方面:粗线条,买菜做饭眼丈夫帮忙,丈夫成为她的生活秘书.
(4)启示:①成功需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②淡泊名利方可全身心投入工作;③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④科研中要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4分)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句段的作用:①内容上:概括该段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情节),该段揭示的主旨;该段表达的情感、观点;该段刻画人物形象、心理等.②结构上:首句(段):一般有点题(照应题目),引出话题,引出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文章的线索,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点题及交代故事起因、背景、缘由或环境或时间、地点.内容上刻画了人物形象: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性格特征,出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品格.结构上: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做铺垫.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此题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此类题方法如下:①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脉络.②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提示锁定答题区间.③把选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解答此题运用第二点的笔记:把选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条理的表述.3-6写其科研态度.7段写其日常生活.最后的内容写其处世态度.
(4)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社会价值指的是文本所反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人文精神、战胜困难的决心等.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文本中的实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③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本文其实让我们敬仰的就是他的形象,所以在本题概括传主的形象即可.主要概括其人品,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等,如: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有社会责任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答案:
(1)DC
(2)①本段叙写了屠呦呦得知获奖消息时的穿着、语言以及保安对老人无印象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性格特征.②这与她获得的殊荣形成对比,突出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品格.③这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做了铺垫.
(3)①科研态度方面:热爱,不顾家庭孩子全身心投入;执着,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献身,以身试药. ②处世态度方面:淡泊名利,发表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隐去名字,听闻获奖后平静淡然. ③日常生活方面:粗线条,买菜做饭眼丈夫帮忙,丈夫成为她的生活秘书.
(4)启示:①成功需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②淡泊名利方可全身心投入工作;③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④科研中要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4分)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藏语“dakuhnaba”(空耳大概是这个音)本人藏语一窍不通,但是以前看一些藏语节目比如新闻和天 2020-06-29 …
美式普尔8球:一方击打主球碰触目标球后,若没有目标球入袋,必须至少有一颗球(含主球)碰库,这里的“ 2020-07-10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哟哟是宁波人,其家谱《甬上屠氏家谱》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珍藏。到目前,在天 2020-07-11 …
2012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1周年、是西藏民主改革暨百万农奴解放53周年,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7周年 2020-07-23 …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放《西藏民主改革50年》纪录片,纪实性展现50年来西藏的沧桑巨变。下列有关西藏的 2020-11-02 …
现在中国女排中身材最高的女孩赵蕊蕊八岁进入八一队,13岁开始学打排球。自己制定目标:“争取到一队,争 2020-11-30 …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目前,西藏已基本实现“免费” 2020-12-14 …
A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B清政府颁赐的金瓶C不法分子在西藏打砸抢烧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 2020-12-23 …
课堂延伸:1.你们中学要与本市西藏民族中学同学联谊,举办汉藏,题目是:假如你是文成公主。请你写100 2021-01-02 …
开学后不久,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某中学初三(6)班同学与本校藏族班同学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晚会主持人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