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杜甫《晚行口号》解释《晚行口号》杜甫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题目详情
杜甫《晚行口号》解释
《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杜甫的一生大概都在下面了,你仔细研究吧:====>>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流亡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中央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政治腐败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政治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呻吟,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无能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高官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逼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分裂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呻吟,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流亡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中央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政治腐败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政治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呻吟,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无能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高官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逼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分裂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呻吟,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看了 杜甫《晚行口号》解释《晚行口...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这算议论文么?就是关于诗歌的,前面第一段先概括写一下有不少诗人曾在文史上留名,下面开始分段一一列举 2020-05-17 …
同样是下雨,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 2020-06-09 …
同样是下雨,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因为 2020-06-09 …
同样是下雨,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因为() 2020-06-09 …
根据对偶的要求,下列四个诗句的下句,依次应为:)(1)时挑野菜和根煮,(杜荀鹤《山中寡妇》)(2) 2020-06-0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魏诚甫行状①归有光呜呼!予娶诚甫之娣,而知诚甫为深。孰谓诚甫之贤, 2020-07-11 …
杜甫赞杜甫的诗《鸟鸣涧》 2020-07-26 …
杜甫和杜牧是兄弟吗?在读古诗的时候,杜甫和杜牧经常读错,而且他们两个也是同一个姓问问你们.有知道的 2020-07-26 …
诗歌欣赏。夜雨寄北杜甫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绝句李商隐江碧 2020-11-06 …
韩愈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评价了哪两位唐朝著名诗人()A.李白、杜牧B.李白、杜甫C.杜甫、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