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朗读如何读得抑扬顿挫?如题.如何使读出来的调子不同,而又有感情?

题目详情
朗读如何读得抑扬顿挫?
如题.
如何使读出来的调子不同,而又有感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作“美读”.美读是指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能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能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做到以言动人,以情感人,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
曾经,我听过两位老师上的阅读课,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颇有感触,今将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两位老师教的是《苹果落地》的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那一定是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他又想.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他又想的内容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自言自语”的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他又想的内容应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我们读牛顿说的话,想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牛顿自言自语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心里想的话还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一定”、“可是”、“只向”、“而不”、“也不”这些词语要求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语下面加上点儿.小朋友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来.
练读后,几位学生试读,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都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老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了结.
另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牛顿是怎样说的,他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牛顿是“自言自语地说”.
(生读他想的话)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有疑问的事也想过.下面请同学们把牛顿说的和想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
(学生练读)
生:声音不能高.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说得好,看谁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来.
(学生练读)
师:好!你读出了句子的语气,老师想请你给小朋友说说,为什么你把“一定”读成重音,把“抛落呢”拖长了音?.
生:“一定”这是对问题肯定的回答,是自信的表现,“抛落呢”是对问题的疑问,所以拖长音.
师:太棒了,老师想补充一点,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不但“抛落呢”三个字应拖长音,有些词应读重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老师范读后,学生练读,开始试读时,感情还不太到位,通过反复训练,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能读出感情,有的读得有声有色.
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所教内容相同,为何教学效果各异?这主要是在处理“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上,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究竟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处理?我认为,应以“自读感悟”为主.因为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具有很强个体性的活动.再则,学生所读课文大都是现代汉语.毫不夸张地说,在老师的点拨下,只要学生将全部心智投入,通过反复地自读实践,就完全可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诚然,为了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质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明确,这仅仅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第二位的,绝不能本末倒置.
第一位老师将学生“自读感悟”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却把“朗读技巧”视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法宝,好像老师一旦将此“法宝”传授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殊不知,这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纯技巧,把完美的语言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练读、试读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幅幅语言文学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不是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而是按“朗读技巧术语和标号”之图.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似”,去生吞活剥地追求外表的“形似”.无怪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位老师始终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指导学生通过“自读”去“感悟”.在训练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这位老师不是不指导“朗读技巧”,而是把“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机地寓于“自读感悟”之中.如,牛顿说话时“自言自语”的语气和心里想时疑问的语气,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感悟出来的.由于老师把这两个方面进行科学地安排,在“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明显得到提高.
另外,第二位老师还有几个方面是第一位老师所不及的,如,让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通过“自读感悟”去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自读感悟”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在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如不是以“自读感悟”为主,以指导“朗读技巧”为辅,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