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分为光学,力学两部分回答能体现光学的成语和能体现力学的成语需要各十个,解释出成语基本意思并分析物理现象.

题目详情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分为光学,力学两部分回答
能体现光学的成语和能体现力学的成语 需要各十个,解释出成语基本意思并分析物理现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 声学方面
1、 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 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 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 光学方面
1、 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 海市蜃楼 --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三、 热学方面
1、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 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 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其他的-- 运动和力学方面
1、 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 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 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答案补充 光学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海市蜃楼--日光的照射或上下层气流的温度不同,造成了各层空气密度的较大差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物体的影像.这种景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或沙漠地带.
--管中窥豹--光的直线传播
--镜花水月--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亚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现实生活中,绿色颜料也是由蓝色颜料配制而成.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进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答案补充 声学
抑扬顿挫--声调的高和低取决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声调就越高,反之越低.世间一切声音,风声、蝉鸣、箫声、各种噪声,以至于人的噪音,它们的高低起浮,全都离不开这个机理.
空谷传声--指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可立即听到回声.能够听到回声需要什么条件呢?人类对声音信号反应时间为0.1秒,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根据这些数据可得出声波至少传播34米,即人站在一堵墙的17米之外发声才能听到回声.另外,反射声波的物体还需满足不得将其吸收.
热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一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就造成了分子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久地放在一起,就会互相渗透,因而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固体之间也有相互渗透,例如放煤的水泥日久变黑,煤中分子已牢牢扎根于水泥中,清扫、冲洗都 难以除去.
杯水车薪--水的比热虽然大,可小小的杯水质量微不足道,由吸热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终究是有限的,根本标何不了大火.就算自身湿度达到沸点100,可与一整车着火的柴相比,那点热量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