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孟子的为政之道是什么?

题目详情
孟子的为政之道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孟子饱读诗经与书经,对于古代历史非常熟悉,信手拈来都是精彩的数据,可以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譬如,他像孔子一样,在推崇尧与舜之外,也津津乐道夏、商、周三代开国圣君贤相的作为.
他的理想是“仁政”,因为仁政符合百姓向善的天性,并且可以全面照顾百姓的生活需求.只是如此一来,政治领袖就必须同时具备“德行、智慧、能力”了.除此之外,还须想方设法来增进百姓的福祉.圣君贤相的作为,是无比的劳苦,而他们却乐在其中.如果缺乏此一修养,又何必占据政治上的名位呢?现在进入民主时代,百姓除了靠政府领导,也有相对的自主空间,因此对于个人生活的幸与不幸,就不必也不能全部仰赖政治领袖了.
不过,能有孟子的思想作为参考,毕竟是一件好事.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往上提升的空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特地根据两段《孟子》的原文,来说明他如何称许古代几位君主的表现.至于他自己未能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则在“人溺己溺”一段话中也可略窥其意.他以颜渊的洁身自好来比拟自己,也算是用心良苦了.我们由此领略了知识分子出处进退的原则.
一、为政之道
关于政治,古人依身分与角色而有三种说法:天子与诸侯在主导政治,称为“为政”之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负责统筹及制订政策,称为“执政”;大夫(相当于部长)则分工合作,称为“从政”.孟子谈论古代圣王的为政作风,可谓各具特色又有一贯的原则.
他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合理的言论.商汤把握公正的原则,选拔贤人没有固定的方法.周文王看待百姓有如他们受了伤,总是抚慰;望着正道却像没有看见,总是上进.周武王不轻慢身边的臣子,也不遗忘远方的臣子.周公想要融合三代圣王表现,实践上述四方面的美德;如果有不合当时情况的,就仰起头思考,夜以继日;侥幸想通了,就坐着等候天亮,立即去实践.”
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与武王,都是开国明君.到了周公则想集其大成,制礼作乐,为国家奠下恒久的基业.他的名字是“旦”,正好符合“坐以待旦”的表现,力图使整个社会进入光天化日的理想阶段.后来孔子即以他为楷模,经常“梦见周公”.现在经由孟子的解说,可知周公何以值得我们推崇.为政之道,就是要承担责任,想办法让百姓善度此生.
二、人饥己饥
在孔子心目中,大禹治水有功,后稷负责农业,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学生颜回能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保持快乐的心境,也同样值得称赞.
孟子引申此一观点,说:“大禹、后稷、颜回所取的原则是相同的.大禹想到天下的人有溺水的,就好像是自己让他们溺水的一样;后稷想到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就好像是自己让他们挨饿的一样,所以才会那么急迫要去拯救.大禹、后稷、颜回如果互相交换处境,所做的事也会一样的.假定现在有同住一屋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披散着头发戴上帽子而未系帽带,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同乡的邻人打架,也披散着头发戴上帽子而未系帽带就赶去阻止,那就是胡涂了;这时即使关上门不管,也是可以的.”
圣贤的用心是一样的,具体作法则要依环境与条件而定,所以颜回如果从政,应该也会有杰出的政绩.孟子在文中所举的“打架”例子,是要强调大禹与后稷没有逃避的余地,必须奋不顾身去拯救百姓;相对于此,颜回则身处乱世,没有机会去改变天下的大势,因而也只能“住在破旧的巷子里,靠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活下去.”这三位人物的际遇不同,但是都尽了自己的责任.
看了孟子的为政之道是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