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说出三个不同之处)
题目详情
《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说出三个不同之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人不同.
2.汪伦与李白是深厚的友谊,李白是带着依依不舍写的诗.而孟浩然是前辈,带着敬仰、佩服、崇敬的目光为他践行.——情感的不同.
3.前者: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后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2.汪伦与李白是深厚的友谊,李白是带着依依不舍写的诗.而孟浩然是前辈,带着敬仰、佩服、崇敬的目光为他践行.——情感的不同.
3.前者: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后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看了 《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中第三四句的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应该很多,但为什么诗中却说的“孤帆”为什么 2020-06-07 …
熟读唐诗三百首,——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熟读唐诗三百首,——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渎书之法,在循序而 2020-06-09 …
——是著名的“三史”“三别”之一,诗中放映了——这一历史事件之时作者亲眼所目睹的社会现象杜甫唐朝人 2020-07-04 …
英语翻译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2.温柔敦厚,诗教也3.不学诗,无以言4.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2020-07-07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曲千首一朝以闻之念起灵全诗, 2020-07-07 …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中,作者为什么写“彼稷之苗…之穗…之实”?本诗三章多反复,有怎样的表达作 2020-07-16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揭示了什么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2020-11-07 …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之”“所”“为”“作”求解释是 2020-11-29 …
杜甫的诗号称什么石壕吏其中描写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的三吏是什么三别是 2020-12-03 …
诗三百还是诗三百篇论语里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还是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