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因为当时大环境静不允许他说,导致他用“却道天凉好个秋”来暗喻还是他太愁了说不出口,只能伤春悲秋了?

题目详情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因为当时大环境静不允许他说,导致他用“却道天凉好个秋”来暗喻 还是他太愁了说不出口,只能伤春悲秋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辛弃疾这首词看似单纯,内容却耐人寻味,写愁说恨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技艺高超.吟完全词,自可感到,词的上阕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写忧国家忧民族的深愁,起笔却就是不提愁,说“不识愁”.辛弃疾真的“不识愁”吗?这不可能.在辛弃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他的家乡也被占领.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国难当头,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情况他不会无动一衷.他不是“不识愁”,而是对深仇大恨理解还不够深刻,人生的经历不够丰富,还没有尽尝愁的滋味.正因为这样,就“爱上层楼”,赋词说愁.
  古人登高,写诗填词,抒壮志豪情,倾内心苦痛,是一种情调,辛弃疾除了有这种闲情逸致以外,还有想念沦陷的国土,不忍大好河山落入敌人手中的爱国之情.词中的“层楼”就是高楼的意思,两句反复,意思上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节奏上收到了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中的“强”的意思是勉强,读qiǎng.勉强说愁,是作者愁得不够深时的生硬之语,没有愁却偏要写愁,自然写出来的愁也就是不伦不类的愁,十分尴尬.这一句好就好在,作者不仅在自嘲,而且也中肯地批评了文坛上那种片面追求形式美,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自作多情,感情虚假,无病呻吟,内容空洞的现象.
辛弃疾向来就有光复国土,再整乾坤的远大理想.南来最初的几年,他职位低微,远大的政治抱负,不与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在南宋统治集团里的孤危地位,使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他仍然抱有一颗报国的赤胆忠心,他给宋孝宗呈奏了《美芹十论》,提出了抗金杀敌、光复国土的十点措施;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阐明了九点建议.但宋朝的统治者对辛弃疾不但不理睬,还把这位民族英雄看成是北人南来入仕而不信任.特别是投降派对他更是想尽千方百计进行刁难,爱国的民族英雄只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果.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有甚者,由于小人的谗言,他在四十二岁就因言官弹劾落职,闲置在家,更加不得志了.这种愁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第二年他到江西上饶,住在带湖水畔.表面上他好像过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内心却还是愤愤不平的.在带湖的隐居生活时期,是辛弃疾词创作上的一个全盛时期,他的许多名篇佳作大多出自这个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名篇.辛弃疾住在带湖的时候,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位于今天广西丰县.据此可知,辛弃疾在“尝尽愁滋味”后,就少了“上层楼”的雅兴,更多的是来往于博山的山间小路,从年轻的“爱上层楼”到现在的“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这中间包含着忧国愁家,怀才不遇,有志无成,长期压抑的愁苦、愤慨、不平,他不知从哪里说起,也不知怎么说得清,怎样说得完,说了会有啥用,因此,“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不好说,不想说,说不完,那就随便说一句“天凉好个秋”罢.
看了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的网友还看了以下: